如今,中国有官话、吴语、湘语、赣语、闽语、粤语、客家话、晋语、徽语和平话等十大汉语方言分区。由于地理阻隔、人口迁移和文化传承等原因,部分地区还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之说。正是在地理、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蛮话独特地“生长”。
走进苍南县钱库镇项东村,宛若走进一幅布满蛮话元素的画卷。村里的人多以蛮话为母语,村道旁的文化宣传栏上展示着“传承蛮话方言、弘扬传统文化”的资料和照片。由民间自发成立的方言文化保护机构——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也坐落于村内。
“目前会讲蛮话的约有40万人。”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会长颜逸昌介绍,蛮话方言区主要分布在苍南县的沿海平原地区(俗称“江南垟”),也叫“苍南蛮话”。苍南县旧属平阳,故最初称“平阳蛮话”。蛮话在口语里即“土话”的意思,历史上通行于浙南闽东一带。
在蛮话中,不少词汇生动形象、非常贴近生活。比如普通话的“不计较”,用蛮话表达,叫“大眼过”;“兴高采烈”就叫“头跳尾跳”;表示“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则叫“乌鳞鲳好食橹难摇”……
蛮话属于哪个方言区?学界对此有争论。有研究学者从蛮话的语音角度提出“吴语说”,认为蛮话应该是吴语的一种;也有研究学者认为,蛮话的语音和底层词汇与闽东语的特征非常相近,属于闽东方言,即“闽语说”;还有研究者提出“土语说”,认为“江南垟”历史悠久,当地本来就有这种方言……
为此,不断有专家学者前去调研。去年7月,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庄初升带着多名学生前往苍南,对蛮话的传承保护情况进行社会调查。“蛮话的研究价值很高。”庄初升说,蛮话成长于非常复杂的语言环境,既有闽东方言、温州话等痕迹,也受到苍南金乡话的影响,这些都为蛮话增添了神秘色彩和魅力。他计划,今年夏天再去一趟苍南,开展蛮话保护传承问卷调查。
研究蛮话的不仅有专家学者,也有土生土长的本地民间人士。苍南金乡高级中学语文老师杨勇编著了《蛮话方言史》;退休教师章岳棠写出了《蛮话俗语解读》一书;经商的王斌专注于蛮话童谣的搜集整理,编著了《蛮话童谣》……
苍南蛮话2017年正式取得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立项通知书,成为国家100种地方方言保护语种之一,苍南县社科联副主席王孝稽表示,为了研究蛮话、寻找材料,蛮话民间研究者与相关部门、学者走遍了蛮话方言区的大街小巷、村居、田间、山区和海边,为古老的蛮话留下音、像、图、文,让散落民间的文化碎片重焕新机。接下来,相关部门将把专家学者对蛮话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