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牛新闻推出绍兴首档原创夜读专栏《夜读》。所有文章由越牛新闻记者和越牛特邀作者原创,独家首发。这里有街头巷尾的市井人情,有职场家庭的酸甜苦辣,有城市发展的铿锵足音,也有平凡人生的非凡瞬间。
晚上9点,以文字之美,记录我们的美好生活。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明日歌》流传了数百年,被多少人挂在嘴边,却又被多少人真正奉行?纵观互联网,焦虑、迷茫如影随形,跟随在想象出来的“如果失败了怎么办?”“如果失去了怎么办?”之后,把今天的快乐一点点吞噬。不如松开紧绷的弦,体味下“明日事明日毕,今日没事早休息”的智慧?
现代人似乎得了一种奇怪的病症——“提前焦虑症”。今日尚未结束,便已为明日忧心忡忡。
上周,一个熟悉的网友告诉我最近少了联络是此前突然晕倒,还在修养。医生诊断是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导致的。这个28岁的年轻人,总是把“今日事今日毕”挂在嘴边,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做完才下班,没处理好就回家总感觉心里挂着事,非得开个电脑比划比划。如果第二天有个汇报,那前一天就不用睡了,烙煎饼式的排演明天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她总说:“我得多做些准备,明天才能万无一失。”
今日事今日毕,是个好习惯吗?如果按照我从小接受的教育来看,它绝对有道理,今日事今日毕,代表着好习惯、自律、对自己有要求等。但是生活、工作不一定非要跟着计划走,今天的事情做完了,明天还有其他事情,之后还有别的事情,还会临时插进来新的事情。我们需要把“今日事今日毕”诠释得那么正确吗?别忘了还有一句“做事要分轻重缓急。”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我们遭受的痛苦,更多来自想象而非现实。”那些刚完成一门考试就忧虑下一门的学生,那些晚饭后便坐立不安思索明日菜谱的主妇,他们都在透支明日的烦恼,却忘了今日的安宁本可属于自己。
记得我的一位老师,他从不熬夜备课。有次我问他:“您怎么确定今天的备课量足够明天用呢?”他笑着说:“教书多年,我知道什么必须今天做,什么可以明天做。今天养足精神,明天才能神清气爽,有力教导。”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这位老师就是用新眼睛看待工作与休息的人。
“今日没事早休息”是一种生活智慧。身边一位老前辈,近九十岁依然精神矍铄,骑自行车比年轻人都厉害。没别的特殊习惯,就是晚上准时休息。他说:“古代人啥都讲究时辰,我没别的,就是睡觉讲究。该睡时不睡,就是在偷明天的精力。”在这个鼓吹“即时满足”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学会“延迟处理”的智慧。达·芬奇以善于“拖延”闻名,他会在创作遇到瓶颈时放下画笔,这种“拖延”实则是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当我们能够坦然地说“这事明天再做”,才是真正成为了时间的主人。
明日事明日毕,今日没事早休息。夜深了,不妨和小编一样合上电脑,放下手机,养足精神准备明天的到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今日已尽,明日之事自有明日之你去面对。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张艺涵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