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5-05-12 10:39

来源:

鹅踪虽逝 云门长存

赵飞霞

《云门鹅踪》是作家李瑶音新近推出的长篇小说,以“云门兰亭古镇”为地理坐标,从一幅画开始想象,以宋末明初画家钱选的画作《王羲之观鹅图》长达数个世纪颠沛流离为创作主线。“一幅观鹅图,千年书圣印,半部清代史”,既呈现千年前书圣竹园水榭赏鹅戏水的雅趣,又遍历东晋、元、清、民国与现代的风云际会,历史的版图跌宕起伏又精彩纷呈;从一场护宝夺宝行动开始,以江南名城杭州、湖州、绍兴与新兴的国际大都市深圳为历史文化背景,以二大家族五代人所处不同的时代,呈现一群群前赴后继的文化守护者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一个国家在几个阶段中的发展史,证明着时代的洪流总是在曲曲折折中昂首前行。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清晰的主题表达和诗意的语言风格,让过去与当下、现实与传说相互映照,既解构了线性历史的权威性,又赋予故事多维的解读空间,使情节有了纵深感,人物形象立体多棱,体现复调叙事与美学突破的文学张力,在读者与业内激起了层层涟漪,印证文学在快餐时代依然具有撼动心灵的能量。

从作品内涵而言,这是一场关乎文学、人性与时代的深度对话。

《云门鹅踪》一个可贵之处,在于超越了传统乡土叙事的窠臼,将个人命运、家族兴衰与时代洪流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具有从“地方性”到“普遍性”升华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文化寻根与现代思潮的反思。云门古镇古寺的一些宗族祠堂、水乡民俗,在城市化浪潮中逐渐消逝,但历史在、文化在,并历久弥新、推陈出新。小说以文学的方式为消弭的乡土文明立传,为厚重的历史人文书碑,解密诗画基因,再赋诗路新韵,以文学之镜照见时代的褶皱、时代的辉煌、时代的奔腾,这种共情彰显文学介入现实的力量。诚如一位读者留言:“终于有人把浙江文化的根挖出来晒晒太阳了,不然都要发霉了”。

人性勘探与伦理困境的救赎。书中“真相是否必须被揭露”的诘问,直指后真相时代公众的情感与理性博弈。“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故事,它们命运的轨迹也标示着一个国家国运兴衰的历史踪迹。”包括在人物塑造上,摒弃了非黑即白的脸谱化处理,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光谱。“鹅”既是翰墨书乡的象征,又暗含对“盲从”与“觉醒”的哲学思辨,恰是当代人精神困境与理性突围的缩影。既体现对乡土记忆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人性与伦理的犀利剖析。

山水意象与人文意识的觉醒。鹅群徘徊于云门、兰亭山水间的意象,恰如当代人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彷徨,引发对身份认同与文化根脉的追问,这就是隐喻的力量;同时,作品主题与生态文明、社会关切等时代命题关联,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解,人与自我的和解,凸显文学的家国情怀与现实关怀。

从作品内省而言,这是一个当代作家如何践行时代使命的深情叩问。一部书不仅是文字的锤炼,更是一次精神的苦旅。该书作者耗时数年打磨此书,其创作态度令人感佩。“文学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本身。”这种对复杂性的敬畏,恰是当下文学亟需的品格。当今时代,快餐式阅读与流量叙事泛滥,小说这种厚重感与思辨性,为文学如何“既回应现实,又抵抗媚俗”提供了范本,同时也启迪如何在喧嚣中守护文学的精神灯塔。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行走的脚步不能绕开脚下的土地,文学要向下、扎根大地、深耕现实土壤,才有活力,这是永恒的路,也是对生活理想主义的一种观照。小说从熟悉中捕捉诗画江南文化基因,从乡愁中找寻真、善、美的丰富与多维,以真诚换取理解。启示写作者,写身边事、写自己熟悉的事、写与情感共振与心灵相通的事,这是赋予作品强大生命力的前提。

尤其在AI时代,书写面临彻底革命,每一位作者都得应变适变求变,主动思考如何让作品适合大众的阅读习惯,在通俗文学和纯文学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从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这不单纯关乎一部作品的解读与研讨,更是文学共同体凝聚的现实课题。

“鹅踪虽逝,云门长存。”关于作品及其带来的文学思索依然深刻深邃。诚如书中所言“人世间最大的宝是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灯”,时代需要更多“有筋骨、有温度、有道德”的作品,我们需要用真诚的力量、行走的力量、情怀的力量、求变的力量,铭记来路、走稳沿路,亦勇探前路,立足于心灵,用心跳声、脚步声写就的作品去感染、感动读者,讲好故事,这是与现实握手言和并与其相敬与宾、相得益彰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者系绍兴市文联副主席

记忆中的光影 时间里的诗意

张 楠

《一年好景君须记》是一部饱含温度与诗意的散文集,肖复兴以温柔而深沉的笔触,将个人记忆与时代风貌交织,构筑出一幅温暖而富有历史纵深感的画卷。这本书不仅是对往昔岁月的回顾,更是一种穿透日常生活表象的诗意表达,让记忆在流逝的时间中焕发光彩。其散文风格克制而真挚,既富有文学性,又充满人情味,读来如同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在岁月的斑驳光影中,感受生命的温度与历史的脉动。

肖复兴的散文向来以细腻的笔触和饱含情感的叙述见长,《一年好景君须记》亦不例外。整部作品以个人回忆为经,以时代变迁为纬,编织出一幅充满温情与感慨的历史画卷。他从个人经历出发,以日常琐碎为切口,不急不缓地展开对过往岁月的回顾。这种回忆并非单纯的怀旧,而是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时间意识——在文字中,他赋予记忆以温度,让逝去的岁月不再只是历史的尘埃,而成为今日仍可触碰的情感脉络。

例如,在《雪五章》中,他回忆自己在北大荒的冬日经历,从严酷的暴风雪到柔和的小雪,每一段记忆都镶嵌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上。风雪不仅是天气的变化,更是一种生命体验,记录了青春的莽撞、奋斗的艰辛,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互动。这些看似日常的生活细节,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更深的象征意义,成为时间流转中的诗意见证。

肖复兴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他并未满足于简单的叙述,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富有节奏感的语言以及诗意的表达,让日常生活获得某种超越性的美感。例如,他在《窗外的雨下着》中,通过一场雨将不同时间的记忆交织在一起,让现实与回忆产生交错。这样的写作手法,既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又赋予日常生活以独特的诗意。

在他的文字里,雨、雪、风、光影,这些自然意象不仅是环境的背景,更是情感的载体。在《雨四季》中,他回忆自己少年时在春雨中阅读的情景,细腻地描绘了雨滴落在柳枝上的光影变化,这不仅是一种视觉的再现,更是一种情感的触动。春雨承载着少年时的纯真,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让过往的回忆在雨水的映照下显得愈发清晰。

肖复兴的散文也未止步于个人经验的抒发,而是在个人记忆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双重视角”:一方面是过去的自我,另一方面是现在的回望者。这种交错的视角,使得他的散文既有回忆的温度,又具备历史的纵深感。

在《草厂三条记忆》中,他以北京胡同为核心,描绘了童年的友谊、家庭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变革。胡同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代人成长的见证,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文化的变迁。他通过细腻的描述,让这些记忆成为历史的某种切片,使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交汇,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个体生命的律动,也能窥见时代的变迁。

肖复兴的散文风格向来以真挚而克制著称,他不刻意煽情,但字里行间却充满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并非直接宣泄,而是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对场景的重现,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触动。在《放一架钢琴在海边》中,他通过对音乐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青春与梦想的怀念。这种怀念不是简单的感伤,而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温柔注视,使读者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又能感受到记忆的温暖。

此外,他的散文还蕴含着对生活的敬意,即使是艰难的岁月,也能在回忆中找到温暖的光亮。例如,在《蔷薇笺》辑中,他描绘了生活中微小但美好的瞬间——窗前的蔷薇、街头的小店、冬日的炉火……这些日常细节,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与韵律。

肖复兴以温暖而细腻的笔触,构筑起一座由记忆与现实交织而成的文学空间。他的散文不仅记录了个人的成长轨迹,也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在日常生活中捕捉诗意,在岁月流转中寻找温度。这本书提醒我们,即便时间不可逆转,但记忆可以成为通往过去的一扇窗,让我们在现实的喧嚣中,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美好。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的表达,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时间的洪流中,珍惜那些微小却真实的美好。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读者

作者: 编辑:黄晨珂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