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档案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它是国家二级文物、“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梅岭课子图》。此图是晚清文化名人傅晓渊为纪念父亲傅岱在家乡梅岭“结庐授课”的情景,请画家胡琴舟所作的一幅画。,经学大师俞樾题书撰文、众多名人雅士题咏,是集图画、书法、诗词、歌赋并存的著名艺术长卷。
那么,梅岭究竟在哪里?为何有那么多名人雅士为此画题咏?长卷又传递出怎样的家风传承?让我们走进《梅林课子图》的档案故事一探究竟。
一幅课子图72人题咏
藏于诸暨市档案馆的《梅岭课子图》共两轴,一轴长17米,另一轴长7米,画轴装裱高度约40厘米,实际高度29.5厘米。档案形成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至民国十一年(1922),“据传原本有三轴,但另一卷因为历史原因没有保存下来。”诸暨市档案馆的相关人士介绍。
梅岭,现为诸暨市暨南街道新华村附近的一座小山,“课子”即父辈教育子女。古代的“课子图”通常是长大成才的子女为感念父母的教养之恩而作,常包含教育与孝亲两大内涵。
徐徐展开《梅岭课子图》第一轴,一个父亲结庐教子的画面呈现眼前,只见群山沟壑,白雪皑皑,简陋的草庐里,满腹经纶的父亲正向发奋苦读的孩子讲授经史子集,传道授业,呈现父慈子孝的动人场景。第二轴为题,70多位名士围绕“课子”和“孝亲”主题,或传或序,或诗或文,篆隶草楷各体齐备,画面翰墨书香萦绕。
据介绍,《梅岭课子图》中,正在教育子女读书的是梅岭傅氏的傅岱,他科考受挫后,隐居家乡授学讲课。这幅课子图是台州画家胡琴舟,根据好友傅岱长子傅晓渊的回忆而作,所绘的傅岱在家乡梅岭结庐课子的场景,并题诗两首。这是《梅岭课子图》中“本图部分 ”的来历和内容。
傅晓渊拿到画卷后,请自己的老师、晚清经学大师俞樾题写图名“梅岭课子图”、撰文介绍“傅岱课子”情况。记者看到,俞樾在画作上以隶书题写了“梅岭课子图”,下注有“曲园俞樾题于右台山馆,时年七十有二”,并题写了一则以傅岱课子为内容的文章。此后三十余年间,傅晓渊一直把画卷带在身边,遍征题咏。两轴长卷中共收录诗文百篇,其中文章66篇。74人中,目前已考证出67人,包括晚清朴学大师俞樾,经学名家谭献,著名学者崔适,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徐颂阁,浙江都督汤寿潜等。
据介绍,傅晓渊晚年亲自整理这些辞文,编得《梅岭课子图题辞》七卷,并把《梅岭课子图》本图、线刻图及题辞分裱成3个长卷轴,诸暨市档案馆所藏的就是其中两轴。
镇馆之宝从何来
根据档案记载,《梅岭课子图》是由傅氏后人于1986年捐赠给诸暨县史志办,后移交到诸暨县档案馆。此前,业内对这名闻江南的书画名作都是只闻其名。
在2002年诸暨市城市广场建造之时,为展示诸暨先贤“课子”与“孝亲”的理念,诸暨市城市广场管理委员会翻拍了《梅岭课子图》,将它制成长卷装饰画裱于文昌阁顶楼,这让《梅岭课子图》走出深闺,正式走进了大众视野。
作为流传至今罕见的几幅课子图之一,《梅岭课子图》不仅具有极大的文物价值,更因为图中几十篇不见载于其他文献的题咏诗文、名家墨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为了深度考证《梅岭课子图》背后的史料内容,挖掘其价值内涵,2006年,诸暨市档案馆启动“抢救和保护《梅岭课子图》”的项目,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前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武秀成教授主译,采用影印与考译相结合的整理方式,花费3年左右时间,由西泠印社出版线装本《梅岭课子图》,揭开了蒙在这两轴长卷上的神秘面纱。
这套书籍以蓝绫函套包装,共分三册,第一册为两幅长卷所有篇幅的录文、译文和作者考略的全部文字,同时每篇文章上配有此段文章的扫描缩小件,方便读者对照。第二、三册为经折本,拉开来就是以1:1制作成的两幅长卷,仿真度相当高。
采访中,记者看到了为方便读者阅读而出版的考译卷简体版本,此版本对题咏诗文中出现的繁体、异体、罕见字都进行了转换,书中大量的诗文一目了然。“这些题咏都是根据‘课子’和‘孝亲’主题创作的,因此可以作为教育孩子的范文。”有关人士表示。
家风家训永传承
梅岭傅氏,自明嘉靖年间傅氏始祖迁至梅岭,在此落地生根。梅岭自然村,现在属诸暨暨南街道新华村,是梅岭傅氏宗祠的所在地;《梅林课子图》中的傅岱课子的草庐,现属新胜村。
走进傅氏宗祠,记者看到,这个走过两百多年沧桑的祠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祠堂内挂有多块钦赐匾额,彰显着这个家族的显赫。傅氏宗祠边厅的展示厅内,《梅岭课子图》蜕稿木刻绕墙一周,字画延绵,黑字配原木底色,墨迹过处笔力苍劲,突显历史之厚重。
有傅氏后人说,梅岭傅氏有二宝,一为《梅岭课子图》,二为“参加抗战人数最多的家族”红色爱国印记。
《梅岭课子图》传承的是诸暨梅岭傅氏耕读传家、孝亲爱悌的家风故事。数百年来,傅氏耕读传家、廉洁爱国的家风一直未变。翻阅族谱,祖上曾有傅琰、傅翙、傅岐祖孙三代廉正有才、勤于职守,被誉为“廉吏世家”。
近代,“九一八”事变之后,诸暨梅岭傅氏家族共有160余名家族成员参加抗战,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为“参与抗战人数最多的家族”。事实上,《梅岭课子图》的征集,也是诸暨当地有关部门走访梅岭抗日英雄时偶然发现。
如今,梅岭傅氏的家风家训依旧在传承着。走出祠堂,记者偶尔遇到了一组前来研学的小学生,他们的手上拿着一张A4纸,上面打印着《梅岭课子图》的局部画面,仔细地寻迹梅岭山脚下留存过的历史足迹,仿佛《梅岭课子图》中的朗朗书声又回荡耳边。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文 黄霄 摄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