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区曹娥街道鸿雁社区“全员在线”管理模式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案例。
组织全市社会应急力量开展建筑物坍塌救援分类分级测评。
深入历史街区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宣传。
新昌七星地震台站向公众开放,普及地震科学知识。
浙江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综合演练在我市举行。
“空天地”森林火灾应急消防演练。
今天是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
为全面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石,近年来,绍兴坚持“防减救”一体化推进,坚持体系引领、机制主导,夯实基层基础,强化风险防控,创新救援模式,在基层治理、协同联动等领域交出亮眼答卷,探索出一条具有绍兴特色的防灾减灾救灾管理新路径,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机制革新
打造应急指挥协同新格局
绍兴地貌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征,地处浙东沿海,南有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北濒杭州湾,按流域分为曹娥江、浦阳江和姚江三大块,形成“东台西梅,南洪北潮”独特防灾格局,河流源短流急,上游易发山洪,下游潮水顶托制约排涝。同时,绍兴林地面积广阔,森林覆盖率达47.56%,特别是春季和秋冬干旱季节,森林火险等级较高,自然灾害防御形势严峻复杂。
“双台风接力考验治理韧性!”2024年9月,面对“贝碧嘉”“普拉桑”双台风连续冲击,我市全域激活“1833”应急指挥中枢系统。市县乡三级指挥体系实时联通,7个专业服务组驻点督导,累计巡检山洪易发村、病险水库等324处重点部位,集结335支救援力量24小时待命,实现了“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指挥部是应急管理的‘大脑’,必须确保指令直达末梢、行动精准协同。”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说。
去年以来,我市深化运用“1833”联合指挥体系,推动应急指挥从“分散应对”向“系统集成”升级。整合设立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构建“1+5”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运行机制,统筹协调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防震减灾等工作,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这一变革,让跨部门协作更加高效。
责任落实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10月我市新修订的《绍兴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提出了全市各级严格落实防汛防台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全面实行“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到人”包保责任制。全市已落实包保责任人2507名、基层防汛责任人2.5万名。
固本强基
筑牢应急管理“第一道防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作为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我市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创新开展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通过构建“56个国家综合性救援队(站)+54支镇街专职消防队+2157个村社应急消防服务站”三级应急救援网络,镇街应急消防管理站实现全覆盖,形成覆盖全域的“15分钟应急救援圈”,实现市县专业力量、乡镇专职队伍、村社微型站点“三级联动”,筑牢应急管理“第一道防线”。
“防消协同”畅通了基层治理“任督二脉”。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应消一体、站队一体、防消一体”原则,推动应急消防管理站与专职消防队“物理融合”,有效衔接“防”“消”责任链条。目前站队融合率达92.6%。试点推进应急消防联勤党支部机制,即应急消防工作分管领导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镇街办线站所党员为成员,联动开展巡查检查。
针对基层专业力量薄弱痛点,我市还创新实施灾害信息员“AB岗”制度,组建4096人灾害信息员队伍,开展省市级培训27场次,吸纳外卖员、快递员担任“移动哨兵”。上虞区曹娥街道鸿雁社区“全员在线”管理模式更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案例,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2024年,绍兴市“基层应急消防治理应用系统”正式上线,并持续迭代完善,全面融入“141”基层治理体系,将39.69万家市场主体纳入数字化监管,通过风险分类、网格包干、问题流转等机制,实现隐患“发现—派单—整改—验收”全流程闭环管理。今年,系统已督促完成隐患问题整改32.7万个,推动应急管理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治理”转型。
此外,为了更好地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良好氛围,我市聚力多元共治新格局,创新构建“部门主导—镇街支撑—村社落地—群众参与”的现代治理体系,通过“百场应急科普下基层”“百场安全培训进企业”等专项活动,以及越剧、莲花落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过去一年,依托基层应急消防管理站、体验馆等场所,打造了“5分钟应急科普圈”,累计服务基层群众超过500万人次。
未雨绸缪
强化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充裕的救援装备设施是实施高水平应急救援的重要保障。市应急管理局从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高度出发,高标准布局,全方位备足“粮草”,不断增强防灾救灾的硬核底气。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利用国债项目资金,增强基层预警指挥系统和防灾救灾设备配备,提升物资保障效能。挖掘机、强排车、发电机、冲锋舟、编织袋等大型机械和重要物资储备数量同比大幅增加。
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同样跑出“加速度”。目前,全市共建成1891个避灾安置场所,其中达到规范化标准的避灾安置场所1804个,今年年底前规范化率将达到100%,“安全港湾”随处可寻。在物资保障上,出台了市县乡村四级应急物资储备标准。目前,已建成2380个储备库,共计各类物资2786个品种,2334万件,其中用于防汛防台常用物资184万件,并实现“数据全录入、调度一键达”,为灾害应对提供了坚实后盾。
科技赋能构筑“空天地”监测网。在森林防灭火战场,430个高位监控探头与无人机编队组成“空天地”立体监测网,紧盯山林火情;1200处“引水灭火”蓄水设施织密地面防线。“过去靠脚力巡山,现在靠科技盯防,效率提升不止十倍。”一名护林员感慨道。
为了进一步提升综合保障支撑能力,今年我市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符合绍兴实际的多元化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确保首批应急物资县级4小时内、市级6小时内运抵目的地。高标准搭建市级指挥调度平台和备勤基地,确保30分钟低空应急救援直达灾害事故点位。同时积极探索“AI+防灾减灾”,优化升级防汛防台业务应用,为基层防灾减灾赋能提档。
除险保安
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近年来,我市以群防群治为核心,构建“民生项目牵引—隐患排查整改—工程项目支撑”的全域防御网络,聚焦风险隐患闭环管控,推动防灾减灾工作向纵深发展。今年,全市聚焦地质灾害、小流域山洪、山塘水库、涉水在建工程、涉山涉水景区、“三边”农家乐等重点领域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截至目前,累计出动2.14万人,检查1.4万处点位,整改隐患705处。森林防火方面,今年查处违规用火462起,整改隐患881处,打赢了清明期间森林防灭火攻坚战。
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也加速推进。目前镜岭水库、安华水库扩容提升等23个续建项目正有序进行,新开工柯桥区新三江闸强排等6个重大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在5个重点区、县(市)开展“一坡一卡”精细化调查,新建20处专业监测点和210处无线雨量报警器。科技赋能方面,迭代升级防汛应急指挥平台5个应用,首创“分钟级降水预报”系统,极端天气预警响应时间缩短70%,实现风险研判从“事后应对”向“事前智防”的转变。
为切实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今年我市全面推进103个乡镇(街道)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深化专题研究、强化标准培训和落实定期调度,目前已完成省定40%建设任务。下阶段我市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将聚焦未整改隐患和在建工程安全度汛,持续完善“人防+技防+物防”体系,全力打好自然灾害防治主动仗。
高效应急
重塑灾害响应立体战斗力
预案是应急处突的基石。今年初,我市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25年防汛防台抗旱准备工作的通知》,详细规划县乡村三级防汛备汛内容及重点领域检查要点,并全面规范基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编制,确保全市103个乡镇(街道)预案全覆盖,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制定有效应对措施。入汛以来,全市已组织实战演练127场,检验应急预案可操作性。
预警响应是防灾减灾的“哨兵”。在预警机制上,我市建立了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预警叫应系统,简化预警与响应流程。今年初以来,面对9次强对流天气,我市迅速发布93条气象预警,推送6.2万条叫应短信及1850万条公众提示短信,显著增强了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与应急避险能力。汛期来临前,各级责任人通过四级责任链层层压实任务。此外,还创新了“三张单”制发程序,降水预报快速到达基层,为应对极端天气赢得了宝贵时间。
今年,我市探索构建“1618”救援指挥体系,该体系由应急指挥部“1+6”与现场指挥部“1+8”工作模式构成,强化8项保障能力,确保救援指挥高效畅通,实现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衔接。目前,按照“1+6+N”力量编组要求,全市297支市县两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已经分类编成危化处置、矿山救援、森林扑火、抗洪抢险等50余支专业应急救援编队,确保各类突发事件均有专业救援处置力量。
此外,数字化为我市应急指挥增添了新动力。眼下,我市正依托“低空经济+数字技术”,构建全域“30分钟低空救援网”。在数字应用方面,今年将对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平台(防汛防台)进行升级,新增数据报送等7项功能,实现指令秒达、信息统报、体系一键启动,大幅提升应急指挥的智能化与高效化水平。
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表示,数字时代,我市正积极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新质战斗力,更好地筑牢我市安全发展“智慧防线”,书写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时代答卷。
(图片由市应急管理局、市科技局、市消防救援局提供)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周梦琪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