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模式创新、差异化经营,绍兴这些旧书店又火了

2025-05-12 08:32

来源:

游客在老街逛旧书店。

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书圣故里的“老爷爷书店”又排起了长队,这家充满特色的小店已成为古城旧书店的顶流。在普通书店受到电商冲击的今天,不少旧书店都通过模式创新、文旅加持,实现差异化发展,迎来了春天。

非标准化供给

价格差距大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书圣故里的网红店“老爷爷书店”,看到许多游客正在拍照打卡。这家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小店,藏着成百上千本旧书,比如鲁迅的著作、毛泽东语录、绍兴地方志、小人书等。这些旧书是店长王志兴多年来从各地淘来的。虽然封面与书页泛黄,有些还落了灰,但每一本都有一段故事。

这家旧书店开业于1997年,中间经历了几次换址,近些年随着书圣故里客流量不断攀升,生意越来越好。

店内的旧书籍,低则10元一本,高则数百元一本,价格差距明显。

“旧书市场没有标准化供给。店里的旧书多为个人藏家转卖、机构清理库存或家庭闲置,书籍品类、年代、品相差异极大,从而造成了每本旧书的价格不一。”王志兴解释,高价旧书的背后是稀缺性,像绝版书、签名本、初版书等类型,就因稀缺而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价格居高不下。但绝大部分旧书的价格仍处于低位,利润微薄,需要以量支撑。在出圏前的较长年月中,他的书店仅能维持不亏本。

位于仓桥直街的“石鼓书房”,是古城内的另一家网红旧书店,一度面临同样的困惑。店长王勇表示,租金成本,再加上孔夫子旧书网、多抓鱼等线上二手书平台的分流,线下旧书市场面临多重压力。旧书无法像新书一样批量生产,只能走线下零售渠道。旧书的库存周期短则几月,长则数年,无统一的价格标准,导致旧书议价空间很大,买卖双方经常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交易。

文旅新场景下

旧书店重获新生

随着古城客流量节节攀升,旧书店也乘着文旅东风,迎来了新的生存空间。如今,旧书店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也成为年轻人的乐园。一些旧书店通过模式创新和文化赋能,实现了逆势增长。

“像一些红色主题与历史文献,比较受专业人士和中老年人欢迎。但很多连环画、鲁迅读物,反而是年轻人买得多。”王志兴认为,旧书除了具备文化收藏价值,还能带来无可替代的情绪价值。特定时段的旧书,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让许多80后、90后前来寻找童年读物,引发情感共鸣。

比起标准书店,旧书店可以更好地融入历史街区的文旅场景。旧书店书籍分类模糊、摆放杂乱,这种无规则感反而屏蔽了商业化,凸显一种原生态的历史气息,引来游客好奇。“进店就像寻宝,看哪本书、选哪本书全凭缘分。”游客萧女士表示,逛旧书店主打一个“淘书”体验,有种探索的乐趣。

为了提升营收,一些旧书店还拓展了增值服务。在“石鼓书房”内,记者看到店长王勇正在创作书签。“买书送定制书签,印章、字体都可以自由选择。”王勇告诉记者,自己擅长书法,各式各样的印章是多年收集的,有些已经绝版了。节假日,前来买书、定制书签的游客排起长队,以年轻游客为主。“老爷爷书店”也出售店长亲笔书写的书签、题扇。“五一”期间,店内一共卖出了550张书签。“从卖书到卖体验,书店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了!”王志兴说。

此外,社群化运营成为旧书店经营模式的一种探索旧书店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场所,更是文化记忆的保存地。“诗歌年代”是位于上大路和北海路交叉口的一家主题书店,店内有许多文艺类旧书。这是一家“众筹书店”,只需筹资几百元入股,就能成为股东,获得阅读、参加活动等一系列福利。而位于府河里的“南迦书房”,除了丰富的旧书收藏,还在店内常态化组织驻唱活动,打造“书店+音乐”的模式,吸引音乐爱好者。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梦霞 文/摄 编辑:邹俊瑜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