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开展的“助企联心大走访”活动,既是一次脚沾泥土的基层实践,更是一次政企同频共振的生动诠释。在国际贸易风云变幻、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地方政府主动俯身下沉,以“店小二”姿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这种“刀刃向内”的服务意识转变,恰是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关键密钥。
东汉王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千年智慧,至今仍是治理现代化的醒世恒言。当科技革命浪潮汹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时,企业永远是最敏锐的“风向标”。若政策制定者固守“办公室思维”,与企业实际需求渐行渐远,终将陷入“政策空转”与“企业冷眼”的双输困局。滨海新区的实践表明,唯有将办公桌搬到车间码头,让政策鞋底沾上生产线灰尘,才能真正读懂企业的“摩斯密码”。
观察滨海新区的助企逻辑,可见其构建了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从招商阶段的“筑巢引凤”,到培育阶段的“施肥育苗”,通过打好科技创新赋能、人才生态构建、瓶颈难题破解等组合拳,让企业既“落地生根”更“枝繁叶茂”。这种“引进—培育—壮大”的闭环服务,正是众多企业“来了不想走、留下必有为”的磁力所在。
此次大走访活动,本质上是在打造新时代政企命运共同体。领导干部与企业家“促膝长谈”,在厂房车间“把脉问诊”,这种零距离互动既为政策制定注入现实温度,更让宏观调控与微观感受实现“榫卯对接”。在“助企联心大走访”活动中,或许还可以构建“观察员+数字平台+快速响应”的长效服务模式,通过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织密服务网络,借助“一键通”等数字手段打通诉求通道,让企业呼声始终被听见、政策调整永远跟得上。
面向未来,政务服务需在三个维度持续发力:审批流程做“减法”,让“数据跑路”替代“企业跑腿”;政策供给做“加法”,推出更多“定制化”“适配性”服务套餐;政企互动做“乘法”,通过服务专员、企业家沙龙等载体,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唯有政府与企业同心同向、同题共答,才能在惊涛骇浪的市场竞争中携手成功闯关夺隘。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亦声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