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外婆家孙端安桥头,闻名遐迩;然而,其祖母家东浦鲁墟却寂寂无闻,鲜有人知。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如《论雷峰塔倒掉》《狗·猫·鼠》《孤独者》等多次写到这位可亲可敬的祖母。
鲁迅的祖母,准确地说是他的继祖母,叫蒋菊花(1842—1910),绍兴鉴湖边鲁墟村人。鲁墟是一个大村庄,有一条南北向大河把村庄一分为二,位于村东的名东鲁墟,位于村西的叫西鲁墟,村南有一座南北横跨运河的三孔石拱桥和二十孔石梁桥组成的大桥,“因桥形象龙,桥墩凿有四只龙头,故名泗龙桥”,乡民俗称“廿眼桥”。该桥全长近百米,现桥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鲁墟村王氏和东浦陈忠义酒坊主陈阿龙等为首集资重建。鲁墟村北里许还有一座石拱桥,名曰“高桥”,人们又往往把村名和桥名连起来叫,称之为“鲁墟高桥”。后因地属东浦,又称为“东浦高桥”。
鲁迅的继祖母蒋氏娘家就在西鲁墟的村西边,人称“蒋家台门”,三开间三进,坐北朝南,前临小溇,后着东西向小河,此河长不过半里,为便于村民往返,河上架有三座石孔桥和两座木桥。河北也有一个蒋家台门,两台门隔河相望,当地人称“前蒋家”和“后蒋家”。从原存建筑来看,后蒋家比前蒋家要大得多。
民国版《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氏族姓氏有“蒋家蛟蒋氏”条记载:始迁,蒋敬一,字观升,明代人,由诸暨迁蒋家蛟(今属东合北乡)。先世,居婺源乡,有名俨者,其族之始祖也。后二十二传,至名蕃者,宋德祐二年,迁居诸暨之三塘,又九传而至敬一。附记,此族有分派在张墅及鲁墟。可见,鲁墟蒋氏是由灵芝乡蒋家蛟(又称蛟里)迁徙而来的。
蒋菊花是周福清的元配夫人孙月仙去世后续娶的继室,“生道光壬寅七月十二日”,即公元1842年8月17日,鲁迅的生祖母孙氏1864年10月5日病逝后,蒋氏做了周福清的填房,蒋氏的父亲蒋焕辰系“山阴县学附生”。生长于水乡泽国的蒋氏,性格幽黙,语言诙谐,是一位受东昌坊覆盆桥周氏族人尊敬的老人。
从早年的《周作人日记》看,周作人、周建人兄弟常随蒋氏祖母到鲁墟去作客,周氏三兄弟同鲁墟蒋氏祖母的侄辈有较多的往返。如1919年12月,鲁迅回绍兴搬家北上,临别时,蒋氏的内侄蒋玉田还特地上城送行。这个蒋玉田,名珍,鲁迅他们叫他“玉叔叔”,玉叔叔喜欢喝酒,还常常强人所为,喜欢给宾客劝酒,他像许多绍兴人一样,以为这样劝酒是热情好客,实际上对鲁迅这样的读书人家来说是不礼貌不尊重的,连有喝酒嗜好的鲁迅父亲周伯宜也十分反感,凡是鲁迅兄弟到鲁墟去,他都要事先训诲一番。
旧时,鲁墟村民除了养鱼捕捞为业外,还兼以种田酿酒为生。村里有“严裕昌”“严顺兴”“戴大德”“戴大金”“戴茂励”等酿坊,黄酒远销上海、杭州等地。鲁墟确实是有名的“酒乡”,至今仍有“严裕昌”酿坊民居遗存,系清代石萧墙建筑,现为“三普”不可移动文物。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