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深夜轻抚孩子额头的手,是职场与家庭间奔波的背影,是打破传统框架的勇气,更是超越血缘的无限包容……在孩子的记忆中,妈妈总是有“十八般武艺”。她可以温柔似水,也可以坚韧如钢;可以是生育的纽带,也可以是毫无血缘的守护者。事实上,“妈妈”这个角色很难被标签化,因为爱的本质从未被定义:它存在于清晨的便当里,也存在于远行的行囊、无声的等待中……
值此母亲节,和我们一起走近几位“不被定义”的妈妈。听一听她们的故事,发生在她们身上有关爱和责任的故事。
“生命摆渡人”俞伟佳:是妈妈,也帮助别人成为妈妈
“成为妈妈后,我对产科岗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今年32岁的俞伟佳,是柯桥区妇幼保健院的一名产科医生,她的工作被称为“生命的摆渡人”——帮助一个又一个家庭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见到俞伟佳时,她正在急诊室内弯腰为一名规律腹痛的孕妇会诊,“胎心平稳,也没有明显起伏,我们再观察半小时,有任何不适随时叫我。”轻柔的叮嘱和温暖的笑容,让紧张的准妈妈渐渐放松下来。
虽说是90后年轻医生,但从2019年规培结束在柯桥区妇幼保健院工作至今,也已有6个年头。这些年来,俞伟佳迎接了数百名新生儿。“产科是一个很幸福的地方,看到新生命的诞生,也见证着母爱的伟大。”她说。不过,伴随着幸福的还有责任。“不是每个准妈妈都那么幸运,能顺顺利利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很多时候,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将‘拦路虎’摆平。”
她清楚地记得,刚工作没多久,一天夜里值班时,突然来了一名重度胎盘早剥的孕妇,母子十分危险,俞伟佳迅速汇报上级医生,产科团队启动紧急剖宫产流程(DDI),大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了手术室。从决定手术到胎儿娩出,仅用时15分钟,母子平安!
用双手完成一场场“生命的托举”,在俞伟佳的记忆里,已上演过很多“生死时速”的救援时刻,让准妈妈成为了妈妈;也有很多温馨时刻,她说自己曾帮助闺蜜“接生”,为新生命的到来“保驾护航”。
产科医生的生活很不规律,计划外的事情随时会找上门。比如,她和同为医生的丈夫,在疫情期间只能“云端”举行婚礼;她1岁多的儿子时常玩着玩着就发现妈妈“消失”了。“孩子还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突然不见了。”俞伟佳笑说,等孩子再大些,就会理解,自己经常“失踪”的妈妈是去帮助别人成为妈妈。
全媒体记者 梁玮
“向阳花开”方秋香:用爱心,照亮“儿女们”的星辰大海
“爱心妈妈”是什么模样?或许在柯桥区向阳花开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方秋香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阿姨,最近天气多变,保重身体。母亲节快到了,也提前祝您节日快乐。”母亲节前夕,方秋香照例收到了“女儿”昭昭(化名)发来的祝福信息。
昭昭今年30岁,是方秋香曾资助过的一个孩子。昭昭上小学三年级时,方秋香在电视上看到资助活动,便和丈夫商量结对,直至她完成大学学业。“昭昭工作后,我们也一直有联络,我就像老母亲一样经常唠叨她。”方秋香嘴里的叨念,却是昭昭成长路上宝贵的温暖。“尽管我没有喊过她妈妈,但在我心里,她的分量和母亲一样重。”昭昭说。
昭昭是方秋香“儿女们”中的一个。20多年前,方秋香第一次在网络上看到报道贵州孩子生活、学习的不易,便产生帮助他们“圆梦”的念头。给网站发去邮件得到反馈后,一名在贵州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结对成了她的“孩子”。
成为“爱心妈妈”这件事,方秋香坚持了很久。最近的一次,是三年前通过区教体局牵线资助一名在柯桥上高一的学生,也是她个人出资的第三个孩子。“孩子马上要高考了,压力比较大,我除了物质上的帮助外,现在能做的是和他的父母一起为孩子加油。”更多的时候,方秋香乐于用心倾听孩子们的烦恼,给予他们前行的勇气。
这份温暖也在血脉中延续。儿子从小跟随母亲走访困境儿童家庭,如今已是研究生的他,每逢假期仍主动加入公益行动。“妈妈教会我,爱是可以传递的。”儿子说。
一个人的善意会影响到很多人。目前,柯桥区向阳花开公益服务中心的另外8位理事在方秋香带领下,都成为了“爱心妈妈”。通过向阳花开助学平台,让更多社会爱心人士成为了“父母”,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妈妈的责任,就是照亮‘儿女们’的星辰大海。”方秋香说。
全媒体记者 梁玮
“骑手妈妈”田姝:坚持着,为儿子的幸福未来托底
戴上头盔,穿上统一的工服,骑上电动自行车,她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回到家里,卸下装备,她是家里温柔的母亲。她就是“饿了么”轻纺城站点的一位外卖配送员——田姝。
今年50岁的田姝来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柯桥从事外卖配送工作已有5个年头。她所在的“饿了么”轻纺城站点有近50位外卖配送员,女性外卖配送员只有3位,田姝是干得最久的一位。“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这个行当相对门槛低,时间比较灵活,只要肯干收入也可观。”田姝告诉记者。
5年时间来,田姝累计配送了近60000单外卖,除春节前后两三个月回老家,平均每月配送1500—1600单,先后换了3辆电动自行车。每天早上7点,她就出门工作,晚上7点下班,用餐高峰过后才可以短暂休息一会儿。“送餐看着简单,确实也挺辛苦的。”田姝说,夏日酷暑,跑一阵就满身大汗;冬季严寒,骑车一会儿就手脚麻木。
外卖配送鲜少有女性骑手能坚持下来,田姝却笑了笑说:“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儿子就是我工作最大的动力,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得踏实,要付出才会有回报嘛。”
田姝的儿子今年24岁,先前在昆明上学,后来参军去了广东。说起儿子,她的眼底满是自豪,不仅仅是为儿子参军感到光荣,更多是为他的成长而欣慰。“儿子去了部队之后成长很快,感觉一下子就从孩子转变成了大人。虽然聚少离多,但是平时视频、电话聊天的时候能感受到他的变化,时不时地问候我和他爸爸,逢年过节还会给我们买点小礼物或者发红包。”田姝欣喜地说。
当骑手虽不易,田姝却说,自己因此不再与社会脱节,也找到了久违的存在感和获得感,至少证明了她还是有价值的,而且凭双手赚钱,要尽最大努力为儿子的未来托底。
采访结束时,已临近下午3点,“您有新的订单,请及时处理。”手机再一次传来订单提示音,田姝看了一眼订单的所在位置,匆匆骑上电动自行车,消失在人海中。
全媒体记者 方剑萍 文/摄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