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这个带着温度的词语,她赋予了女性更柔韧的力量。当新时代的母亲以不同身份出现,职场中的佼佼者、奔波劳碌的外卖骑手、独立创业的自由工作者……我们对母亲这个角色的理解变得更多元。
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被定为母亲节,这个设立于1914年的节日,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成为了一种爱的提醒:不忘母爱、感恩母亲!当“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当“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成为流行语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物理距离难以缩短的现实中,什么才是这个时代真正可行的“陪伴之道”?
被折叠的相处时光
如果问你,怎样惹母亲生气,可能每一个成年人都能立刻回忆起一部成长“血泪史”;但要是这个问题换成如何哄母亲开心,可能需花些时间好好想一想。在早前热映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中,演员贾玲回到过去,哪怕铆足了劲儿想要“干点什么让我妈更高兴”,也只想到了买电视机、打排球、帮妈妈改变人生三种方式。
虽然没有像电影里一样遗憾失去母亲,但能真正陪母亲的时间其实也越来越少。在上海某高校任教的刘老师,手机相册里最近一张与母亲的合影停留在去年普吉岛旅游。她的日程表显示,过去365天,与母亲共处的时间累计不超过50天。“每次回家都像在赶场,带孩子、见朋友,真正和妈妈聊天的时间可能不到几小时。”刘老师有些感慨,这种“折叠式相处”已成为那些都市漂泊者的常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大部分年轻人回家后的时间都花在玩手机上,鲜少有人会坐下来陪母亲聊聊天。这种“在场缺席”的现象,暴露出陪伴本质的异化——当身体共处一室时,精神是否也在陪伴中?
的确,即便在母亲节这天,朋友圈更多的是被“妈妈,我爱你”“妈妈,母亲节快乐”刷屏,很少看到陪伴妈妈的同框合影。在被折叠的相处时光中,对母亲的陪伴似乎无迹可寻。
追寻“被关怀感”
在有限的时间内,什么样的陪伴,能让我的“李焕英”更开心?这是每个成年子女躲不开的人生命题。
前不久,婚姻家庭咨询师钱国正接到市民王女士的电话,称她的母亲是一名高知,但最近几个月沉迷购买保健品,而且一次比一次多,怎么劝都没用。“这一切都是由于缺乏子女陪伴,内心比较孤独,难以经受住推销人员打出的感情牌。”钱国正指出了问题所在。
王女士说,她的孩子刚上初中,自己和丈夫工作又忙,平日里确实很少有时间陪伴母亲。钱国正说,大部分老人购买保健品,其实是在追寻“被关怀感”,“你以为母亲买的是维生素、钙片,实际上,她们买的是子女没能给予的陪伴时间。在她们眼中,这些保健品承载着对健康的强烈渴望,更承载着对情感关怀的深深期待。”
钱国正说,从社会学角度看,保健品的底层逻辑并非治病,而是提供情绪价值。“当老人拆开保健品包裹的瞬间,那种被关注、被重视的喜悦,是其他物品难以替代的。或许她并不清楚每一种成分的功效,但却能从服用保健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仪式感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情感需求,在快节奏生活的孩子身上常常被忽视。”
重识陪伴的“时间货币”本质
现代快节奏生活,年轻人要想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难免力不从心。然而,孝悌之情、养育之恩是做人之本,用物质回馈代替情感慰藉固然是一种方法,但这是否就是母亲们所需要的呢?她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你的陪伴,平凡却难能可贵。
钱国正认为,老人就像孩子一样,是十分需要情感慰藉的。作为子女,有空给母亲打打电话,问候一下她在干嘛,经常发一些视频语音,做不到每天陪在身边,也同样可以让她感受到孩子的关心。此外,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看望母亲,并适时带她出去开展户外运动,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母亲节的意义本就不在于某一天的隆重仪式,而在于它提示我们重新审视与母亲相处的“时间经济学”。毕竟,最好的礼物不是某天的一束花,而是让母亲感受到: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你精神宇宙中不可替代的星系。
如果说爱是一场旅程,在母亲和儿女之间,母亲永远是拼尽全力奔向我们的那一个。这一次,就不如来一场双向奔赴。
5月1日,生态游、乡村游升温,游客走进长兴县林城镇太傅村的家庭农场,体验樱桃、桑葚等应季果蔬采摘乐趣,到大自然中放松身心。 拍友 谭云俸 摄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