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释放“乘数效应” 激活“人才引擎”——市人大打好履职组合拳助力打造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高地

2025-05-10 07:06

来源: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高技能人才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进一步强调了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锚定“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深入推进“绍兴工匠培育、校企合作提升、高技能人才集聚”三大工程,进一步畅通产业工人成长通道,推动完成由“工”到“匠”的加速转变。

在这一进程中,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大局所需、人大助力”的主责担当,通过立法引领、监督推进、决定支撑和代表监督“四位一体”履职实践,大力释放“乘数效应”,助力破除“千工易寻,一技难求”的人才困局,为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高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立法引领

今年3月,省经信厅等5个部门联合公布了2024年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工作室名单,我市共有7家工作室名列其中,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据了解,传承创新工作室是指由某一历史经典产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主持建设的专业工作室,其成立旨在通过主持人的带领,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实施新时代工匠培育,实施名师名医名家名教练培育,鼓励技艺传承和技术技能创新等,是《绍兴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明文规定的内容。市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人员表示,高技能人才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这是立法的动因。2023年,我市全面启动《条例》制定工作,完成了省内首部综合性人才地方法,明确了高技能人才的地位、权益和发展路径,为其队伍培育壮大提供了法律依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在《条例》引领下,一大批聚焦工人(员工)成才的公共(企业)实训基地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就在前不久,我市人力社保部门和市公安局联合举办全市首批无人机驾驶员高级工职业技能培训班,旨在为我市发展低空经济输送更多技能人才。

2024年10月30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8日设定为“绍兴工匠日”,进一步向全社会传递出重视技能人才、尊重匠人匠心的清晰信号,同时表达了在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我市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工匠日”的设定是对《条例》的有力延伸。以人大决定的权威性为广大工人“正名”,一改过去“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氛围。同时,标志着法规从“纸面”走向“实践”,与技能培训、资金补贴等政策形成联动,逐步构建起“荣誉激励+物质保障+职业发展”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监督促进

今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邀请部分人大代表专题视察了我市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情况,这已是常委会连续两年对这一议题展开“追踪式”监督。2024年,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专题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打造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高地工作情况的报告,在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后,常委会委员普遍认为,我市在高技能人才供给、职业院校建设、企业育才主体作用发挥以及公平就业政策落实等方面仍有改善的空间,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

此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推动改革创新,强力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持续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活力。在产教融合方面,我市以职技院校“双高”项目建设和省一流技师学院创建为目标,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对接产业需求,全面整合“政校行企”多方资源,自下而上摸清用工缺口,强化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

通过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浙江某科技有限公司的300余名一线工人拿到了纺织染色、印染后整理等高级技工证。“厂里为我们量身定制培训课程,只要肯努力,最普通的车间工人也有机会成为技能人才。”拿到证书后,从事印染工作20多年的傅金木笑着说。可以看到,学技能、练技能、走技能成才之路的氛围愈发浓厚。

人大代表的聚焦进一步扩大了民主监督效应。近年来,多名市人大代表提出了“新兴产业职业通道不畅”“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常委会便连续两年将相关代表建议列为重点督办事项,推动政府部门出台配套细则,确保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和人才。

在这套履职“组合拳”的刺激下,我市高技能人才培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我市共有高技能人才38.8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5.07%,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