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传承,从来不是某个群体的孤军奋战,而是家庭、学者与政府协同发力的系统守护工程。
在家庭场景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方言传承的“第一课堂”。家长李先生的女儿梦梦今年读中班,在很多孩子专注于普通话学习时,她却能说一口“流利”的绍兴方言,用绍兴话形容就是“老三老四”,俨然一个小大人。李先生表示:“孩子在学校天天讲普通话,我们不担心她不会说普通话,但绍兴话是家乡的根,不能丢。现在我们在家尽量用方言沟通,我甚至晚上给女儿讲故事绘本也用方言,就是希望孩子能记住这份乡音。”
在学术研究领域,众多绍兴文化研究者为方言传承倾尽全力。绍兴方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陆游后人陆纪生虽已年满八旬,却依然奔走在方言拯救的道路上。他历时数年精心整理编写的《知音汇头》——6万多字的内容收录了约1000条活跃于坊间的绍兴方言,并全部用白话文注释,方便大众阅读。陆纪生感慨道:“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读懂绍兴方言,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方言传承的重要性也同样被地方政府看到。记者了解到,《绍兴市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规划》明确规定要科学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除了积极培育绍兴方言“大戏”,扶持培育了越剧《核桃树之恋》、绍剧电影《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莲花落《一场游戏一场梦》等具有浓厚乡音的文艺精品外,还积极推进“绍兴有戏”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越乡莲歌”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等“接地气、讲方言”的文化品牌。2024年,全市共完成送戏下乡1300场、送书下乡20万册、送展览下乡300场、文化走亲100场。
方言保护是一场马拉松赛,需要代际接力。相信未来某一天,当孩子们用越地方言说出“木牢牢”“随好听”时,我们将会心一笑,因为那张抵达故乡的通行证,必将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