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如何留住方言里的乡愁

2025-05-09 17:13

来源:

在这个人口迁徙流动如大潮奔涌的时代,方言生存的空间,在不断挤压与萎缩中消逝与逃遁。我们如何留住方言、传承方言?

在留住方言、传承方言的浪潮中,校园无疑是前沿。走进柯桥小学的课堂,AI生成的虚拟“鲁迅”正与孩子们热情互动,这位身着长衫的“文化导师”时而摇头晃脑吟诵“一箩麦、两箩麦,三箩打荞麦”的童谣,时而用地道绍兴话抛出趣味问答,引得教室里笑声与讨论声此起彼伏。这正是柯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的“乃来听偶话”青少年方言文化普及项目的生动缩影。该项目以“讲、听、唱、读、品、画”六大沉浸式教学模块为核心,将抽象的方言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

柯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项目自启动以来,创新性地以“戏曲文化”“俚语俗话”为双引擎,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带领青少年穿梭于绍兴的历史长卷。截至目前,已成功帮助学生建立起涵盖100余个高频词汇的基础方言库,让原本陌生的 “早起头”“落雨”等词汇,逐渐成为孩子们的日常用语。后续,他们还将开展“方言+”研学活动与“朝夕童谣”代际共学课堂,以方言为钥匙,解锁“国际纺都”背后的江南文化基因。

在方言教育的创新版图中,越剧传承堪称点睛之笔。柯桥实验小学早在2012年便成立越韵戏曲社团,特邀两度梅花奖得主吴凤花坐镇指导。如今,社团已培育出千余名“小戏迷”。正如学校相关负责人所言:“越剧的唱念做打皆以方言为根,孩子们在水袖翻飞、唱腔婉转间,不仅掌握了许多方言的地道表达,更将说方言的文化自觉深植于心。”从AI课堂到戏曲舞台,从校园课本到城市街巷,这些充满巧思的教育实践,正让千年越音在“00后”群体中重获新生,成为他们文化基因中最鲜活的印记。

作者: 编辑:夏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