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一个人的故乡。在不少作家的创作中,方言成为他们表达所思所想最为灵动的语言工具。比如鲁迅的绍兴话、老舍的北京腔、莫言的山东话……在文学巨匠的笔下,读者可以从书中蔓延的方言,抵达他们可以清晰指认的故乡。
再到当下,微短剧《家里家外》用四川方言演绎市井烟火,电视剧《蛮好的人生》以上海腔调勾勒弄堂故事,方言以独特魅力成为影视剧中的“吸睛密码”……
然而,不少人却有不一样的感慨:虽说方言土语令人亲切,但实际生活中,还有多少人会说方言?我们又该如何留住乡音、传承乡音?
说方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辞官回乡。在绍兴老家,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诗人百感交集,写下了著名的《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句诗,吟诵至今,乡情未减半分。
西方有谚语,We are what we eat。我们吃的食物造就了我们。在山水阻隔,一方山水一方人的中国,我们说的方言也造就了一个地方的集体性格。你发现没,好多现象,大费周章也表达不了精准的语义,方言两三个字便描绘得惟妙惟肖。
从春秋战国的古越语到唐宋与中原语言的交融,绍兴方言便形成了软糯婉转的独特韵味。在绍兴,有一种早上叫“早起头”,有一种下雨叫“落雨”,有一种喝酒叫“老酒咪咪”……这些生动的表达,浓缩着市井智慧,也勾勒出越地独有的生活图景。
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音土话的音量正在不断被“调低”。走在绍兴街头,随处可见“00后”孩子间交流几乎全用普通话,很多年轻人甚至连“落雨”“老酒咪咪”这些日常词汇都听不懂了。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些现象:据统计,绍兴本地青少年方言使用率已不足30%,部分学校甚至出现“方言交流障碍”现象。有一些方言研究者感慨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根,如果下一代听不懂‘早起头’‘夜头困觉’,绍兴的集体记忆将失去载体。”
如何留住方言里的乡愁
在这个人口迁徙流动如大潮奔涌的时代,方言生存的空间,在不断挤压与萎缩中消逝与逃遁。我们如何留住方言、传承方言?
在留住方言、传承方言的浪潮中,校园无疑是前沿。走进柯桥小学的课堂,AI生成的虚拟“鲁迅”正与孩子们热情互动,这位身着长衫的“文化导师”时而摇头晃脑吟诵“一箩麦、两箩麦,三箩打荞麦”的童谣,时而用地道绍兴话抛出趣味问答,引得教室里笑声与讨论声此起彼伏。这正是柯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的“乃来听偶话”青少年方言文化普及项目的生动缩影。该项目以“讲、听、唱、读、品、画”六大沉浸式教学模块为核心,将抽象的方言符号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
柯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项目自启动以来,创新性地以“戏曲文化”“俚语俗话”为双引擎,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带领青少年穿梭于绍兴的历史长卷。截至目前,已成功帮助学生建立起涵盖100余个高频词汇的基础方言库,让原本陌生的 “早起头”“落雨”等词汇,逐渐成为孩子们的日常用语。后续,他们还将开展“方言+”研学活动与“朝夕童谣”代际共学课堂,以方言为钥匙,解锁“国际纺都”背后的江南文化基因。
在方言教育的创新版图中,越剧传承堪称点睛之笔。柯桥实验小学早在2012年便成立越韵戏曲社团,特邀两度梅花奖得主吴凤花坐镇指导。如今,社团已培育出千余名“小戏迷”。正如学校相关负责人所言:“越剧的唱念做打皆以方言为根,孩子们在水袖翻飞、唱腔婉转间,不仅掌握了许多方言的地道表达,更将说方言的文化自觉深植于心。”从AI课堂到戏曲舞台,从校园课本到城市街巷,这些充满巧思的教育实践,正让千年越音在“00后”群体中重获新生,成为他们文化基因中最鲜活的印记。
守护好“抵达故乡的通行证”
方言的传承,从来不是某个群体的孤军奋战,而是家庭、学者与政府协同发力的系统守护工程。
在家庭场景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成为方言传承的“第一课堂”。家长李先生的女儿梦梦今年读中班,在很多孩子专注于普通话学习时,她却能说一口“流利”的绍兴方言,用绍兴话形容就是“老三老四”,俨然一个小大人。李先生表示:“孩子在学校天天讲普通话,我们不担心她不会说普通话,但绍兴话是家乡的根,不能丢。现在我们在家尽量用方言沟通,我甚至晚上给女儿讲故事绘本也用方言,就是希望孩子能记住这份乡音。”
在学术研究领域,众多绍兴文化研究者为方言传承倾尽全力。绍兴方言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陆游后人陆纪生虽已年满八旬,却依然奔走在方言拯救的道路上。他历时数年精心整理编写的《知音汇头》——6万多字的内容收录了约1000条活跃于坊间的绍兴方言,并全部用白话文注释,方便大众阅读。陆纪生感慨道:“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读懂绍兴方言,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方言传承的重要性也同样被地方政府看到。记者了解到,《绍兴市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规划》明确规定要科学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除了积极培育绍兴方言“大戏”,扶持培育了越剧《核桃树之恋》、绍剧电影《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莲花落《一场游戏一场梦》等具有浓厚乡音的文艺精品外,还积极推进“绍兴有戏”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越乡莲歌”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等“接地气、讲方言”的文化品牌。2024年,全市共完成送戏下乡1300场、送书下乡20万册、送展览下乡300场、文化走亲100场。
方言保护是一场马拉松赛,需要代际接力。相信未来某一天,当孩子们用越地方言说出“木牢牢”“随好听”时,我们将会心一笑,因为那张抵达故乡的通行证,必将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