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位于东湖街道的越城区科创综合服务产业园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将一堆棕褐色土壤铺到绿化带里。“这可是从隔壁工地‘抢救’回来的宝贝。”项目负责人沈佳珺说,“你看这土又松又肥,比买来的种植土还好。”
原来,这些“肥土”是项目开挖时特意保留的表层土。按传统做法,它们会和其他渣土一起被运到消纳场,每立方米光运输和处理费就要八九十元。而现在,这些土直接就地消纳,变成园区绿化的“营养餐”,其余土方则用于填坑。
“弃土运输费用再加上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算下来节省近百万元。”沈佳珺说,原来他们报批的方案,涉及弃土需求16.5万立方米,其中包括新挖一条河道产生的土,大约有1.16万立方米。当他们向区农水局提交水土保持方案后,区农水局组织专家、设计院、建设单位开展会商,优化项目方案,把弃土量砍掉1.16万立方米。“省下的不仅是运费,更是真真切切的碳排放。”沈佳珺说。
“考虑到他们还有旧河道需要填埋,刚好新河道挖出的土可以就地回填,省去弃土消纳的麻烦,做到从源头减废。”区农水局相关工作人员徐玮青介绍。
落实源头减废只是项目优化的第一步,考虑到科创综合服务产业园还有绿地可以暂存弃土,区农水局建议项目方调整建设顺序,优化施工工艺,充分挖潜,将土石余方就近暂时堆放,做好防护,用于项目后期回填。这不仅减少了土方运输消纳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风险,还省下弃土消纳费用。专家还建议项目方分类利用弃土,将富含营养、土质疏松的表层土用于项目绿化种植,其余一般土方用于路面升高、基坑回填等,形成弃土利用闭环。
据了解,在城市建设中,工程弃土常被视为“烫手山芋”——运走要花钱,堆放占地方。越城区通过一套组合拳,把这些“土疙瘩”变成了“金疙瘩”,不仅省下百万元真金白银,还让工地扬尘少了,绿植生长更旺。
像这样把“土疙瘩”变成“金疙瘩”的例子还不少。去年,区农水局到位于皋埠街道的杭电绍兴校区项目了解水土保持方案时,发现项目现场可以划分出一个区域暂存弃土资源,之后再就地取用回填。经过优化,减少弃土1万多立方米,节约成本近百万元。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