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皋埠街道的浙江华越芯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只见车间封装生产流水线正源源不断产出高精度位置传感器。公司总经理黄迅驹告诉记者,前不久,通过与浙大绍兴研究院合作,公司成功突破一项磁传感芯片封装关键技术,并与企业产线完成适配。公司随即在一个月内完成高精度位置传感器样品制作及首批试生产,这里将快速形成磁传感芯片30亿线/月的稳定产能。
“企如其名,我们专注的就是封装技术。封装是把集成电路装配为芯片最终产品的过程,先进封装不仅可对芯片起到保护作用,还可以提升芯片的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等,而高精度位置传感器在此环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芯片尺寸通常在微米级别,需要极高的定位精度;芯片与基板的对准精度直接影响到器件的电气连接和热性能;不同的芯片类型和封装技术要求传感器具备一定的适应性等。”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不仅是对企业自身,而且对整个越城集成电路产业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越城土生土长的集成电路企业,华越芯装脱胎于赫赫有名的华越微电子。1984年,甘肃871厂在绍兴设分厂,1988年,871厂绍兴分厂改名为华越微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国第一座4英寸晶圆厂,并构建出规模化、现代化的集成电路IDM模式(即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与销售于一体),是当时长三角仅次于无锡华晶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2018年,天光桥厂区拆迁,华越微电子关停生产线。2020年,企业搬到皋埠集成电路小镇。
在厂区规模缩小、人才一度流失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二次创业”再铸辉煌?华越芯装想到了借智引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浙大绍兴研究院的智力支持。”华越芯装相关负责人说,浙大绍兴研究院每季度会选派工程师赴企业开展封装工艺、质量管控等培训,并编写针对性教材,助力企业自主创新。同时,企业产线反馈的实践问题,也为研究院科研方向提供指南。前不久,浙大绍兴研究院工程师谢燕团队与华越芯装技术人员合作研究芯片散热方案,研究院依托仿真算法与工艺优化能力,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产线试制”平台。这些智力成果与企业协同优化产线适配,纷纷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与此同时,华越芯装也不断扩建项目,并引入FCOL、3D、QFN等先进封装技术,提升生产能力。公司还通过混改,在完善公司治理、加强科技创新、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24年,企业先后被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公司年产值已接近1亿元。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