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滨海新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擎,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一幅产业升级的现实图景,在大湾之滨徐徐展开,为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古纤道绿色纤维有限公司的纺丝生产车间,听见机器轰鸣,看见一排排细长的工业丝在高达2米的卷绕机上快速产出。这家深耕涤纶工业纤维研发制造的企业自2003年成立以来,年产能从9万吨一路攀升至72.8万吨,相关产品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工业丝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
古纤道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为提升高强度纤维产品的研发能力,该公司与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高校深度合作,搭建起省重点支持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等6个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已拥有81项授权专利,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海洋工程、汽车工业等多个领域。其中,企业与浙江理工大学共同开发的液相增黏熔体直纺涤纶工业丝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实现了用聚酯熔体直接纺丝,相较传统的涤纶工业丝切片纺工艺,新技术的生产工艺流程从原来的40多个小时缩短至1.5小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单位能耗下降30%,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减少。
而在浙江海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另一番景象同样令人惊叹。企业自主研发的“鲲”高速直喷智能数码印花机以每分钟80米的生产速度高效运转,效率是普通数码印花机的近20倍。机器喷头在布料上方精准移动,将色彩快速均匀“绘制”。短短几秒,一块颜色饱满艳丽的花布就印制完成。
“传统印染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让我们不得不探索新技术来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浙江海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产品中心总经理宋顺超介绍,2015年该公司与北京大学建立合作,聘请了纺织装备、软件工程、染料墨水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组建了研发团队。经过多年技术攻关,海印数码生产的超高速数码印花机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眼前的‘鲲’系列产品破解了传统印染技术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困扰。”宋顺超告诉记者,较传统印花设备,该产品印花产生的废水量减少30%,染辅料消耗量、人工成本均降低50%,降低能耗的同时还有效提高了印花品质。目前,海印数码的“鲲”系列超高速数码印花机已获多家全国印染前三十强企业的广泛认可,并已交付超40台,随着产能爬坡,交付数量还在持续增加。
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驱动产业迭代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向新逐绿”的发展趋势则是推动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截至目前,滨海新区规上工业企业达454家,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30家。今年一季度,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活力。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今年,滨海新区发布实施《企业登高造峰“345”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5—2027年)》,精准聚焦“基座企业”“腰部企业”“头部企业”三大关键培育主体,计划通过三年系统攻坚,推动企业规模大幅跃升、竞争实力显著增强、产业集群持续优化。
对于“基座企业”,新区积极推动“个转企”扩面,加快“下升上”升级,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进一步强化政策金融支持,激发经营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针对“腰部企业”,新区着重以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上市后备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完善塔式梯队培育机制,谋划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助力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头部企业”,新区持续聚焦构建“4311”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招引培育一批、长高长壮一批,全力推动企业培大育强、成为行业标杆,带动产业强链壮群发展。
滨海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区将继续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底色,持续强化分类培育、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举措,护航优质企业稳健发展,优化产业集群全链生态,全力点燃制造业主引擎,推动产业结构向“新”、向“绿”发展,为滨海新区打造大湾区强劲活跃增长极、产城人文融合示范区贡献更大力量。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张 柯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