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店街镇原名罗坞,相传元朝末年财主应十万迁至此处居住,后朱元璋带兵路过此地,应十万慷慨捐粮。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降旨建造牌坊,封为“应义门”。朱元璋与应十万的情谊,也是一段为后人赞颂的佳话。
元末,朱元璋的起义军经历东南、北方之战已夺取了大半个中国,当占领金陵后,又挥师建德金华等地准备扫除最后的障碍以成就帝业。一日起义军来到一个名为罗坞的地方,此地居住有应家大户应十万,据说其祖上不愿入朝为官,遂隐居山野。相传应十万仗义疏财,每逢饥荒都会给百姓发粮食,有息民安世之德,早已声名远播。朱元璋自然是听过他的名声,并且今日有意拜访。
多年来,应十万对于元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深恶痛绝,故而对于依旧保持着淳朴本色的朱家军深感敬佩。今日听闻朱家军要来本庄做客,应十万便率人一早等待着,朱家军一到便以大礼迎之。庄内,应庄主以盛宴为朱家军接风洗尘,朱应二人把酒言欢,相见恨晚,应十万邀朱家军在此修养几日,养精蓄锐,朱元璋不便推辞便答应下来。席间二人互诉衷肠,当朱元璋得知应十万为宋工部侍郎之后时,钦佩之心油然而生,说:"吾虽出身寒微,但帝王将相岂有种乎,鸿鹄自有志千里"。话越说越投机,一直至酒酣人静,方才散去。
几日后,朱元璋与刘伯温、常遇春等人闲游,朱元璋见此风水宝地,便对身边人说想在此建都,常遇春以一箭测得此地过于狭小,叹了口气说:“一箭之地,何以建都。”朱元璋一旁无语,此事便不了了之。夜晚,朱元璋处理完军事正在屋内踱步,突然听见阵阵轰鸣,朱元璋吩咐随从探明究竟。不一会儿,随从回来禀告说这是“砻声”,朱元璋一时懵懂误以为是“龙声”。他想:怕是我们惊动了龙脉故发出此声,便赶忙召集军师等人决定第二日便启程离开。
第二天,应十万见朱家军整装待发,便着急问道:“朱帅为何着急要走?是我招待不周,朱帅不满吗?”,朱元璋一时尴尬,便将昨夜之事告诉应十万,应十万听后大笑,说:“哪有什么龙声,那是我为贵军准备军粮而命各农户日夜砻米时发出的声响。”朱元璋恍然大悟,又感慨道:“我朱某与应公相识结成莫逆之交真是缘分。你不但给我们吃的,而且还为我军准备了如此之多的粮草,我们真不知怎么感谢你才是。”应十万说:“元帅为民艰苦卓绝数十年,我今为你们只不过做了点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既然你们去意已决,我也不强留。但愿元帅早日成就大业,造福百姓。”
数年后,朱元璋在金陵称王登基,定年号为洪武,应十万感恩戴德,年年纳贡,岁岁捐粮,朝廷不忘旧恩,为应十万建造牌坊,封名应义门,后清朝年间改名应店街。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