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上门给张师傅量血压。
■ 首席记者 王晓宏 文/摄
昨天清晨6点多,越城区五邻社区联合总会社工吴月华和邵雪梅各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从老城区出发赶往鉴湖街道坡塘等村。“老年人居住分散,加上乡村道路狭窄,骑车效率高,多节省些时间,跟老年人多拉拉家常。”吴月华说。每天,她们两人穿梭在城乡,上门探访特殊困难老人,了解生活状况、提供日常帮助、传递政策信息等服务。
探访次数多了,社工成了亲戚
“我一直等着呐,感谢你们每个月来看望我!”电动自行车还没停稳,张师傅迎了上来,露出灿烂的笑容。“不用客气,这些天身体还好吧!”吴月华回答。随后,她们走进张师傅的家里,院子里种着20盆绿植,有绣球、文竹等,绿意盎然。
吴月华拿起洒水壶,给绿化浇水,动作熟练。邵雪梅从袋子里掏出电子血压仪,给张师傅测量血压。“平时身体不舒服,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会联系医生。去地里干活,不要骑三轮车,尽量走路去。”吴月华反复叮嘱着。
随后,吴月华和邵雪梅又来到村民谢师傅家。“谢师傅,上次你说要更换马桶、燃气灶和花洒等物品,都可以享受优惠政策,你只要支付10%的货款。”刚进家门,吴月华介绍起今年适老化改造政策。邵雪梅也忙碌起来,测量血压、擦桌子等。
今年70岁的谢师傅患有多种疾病,身体有残疾。“除了每月上门探访,两位社工还给送来关爱物资,传递政策信息。去年,就是她们说政府推出‘善居工程’,我申请后家里完成装修,现在焕然一新。”谢师傅说。
每探访一位老人,吴月华和邵雪梅都会把信息输入“颐养护”微信小程序,具体包括老人的进食、卫生、身体和行动等细节。除了上门电话,还有电话探访,通过探访掌握老人的生活状况,帮助老人们解燃眉之急。
因探访次数多,老人对社工充满信任。有天晚上,吴月华微信视频响起,原来是一位独居老人打来的,对方不说话,但用手捂着肚子,表情痛苦。随后,她迅速拨打了120,并及时赶到医院陪护老人。“很多老年人把我们当成亲戚,遇到困难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吴月华说。
处理风险意外,解决生活困难
目前,越城区有60周岁以上的孤寡、独居、失独、农村留守等特殊困难老人1000余名,需要社会的特殊关爱。为此,自2021年以来,区民政局全面落实特殊困难老人探访关爱服务制度。
需要探访的老人对象明确了,但他们需要什么服务?对此,民政部门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服务需求进行全面核实、评估、确认,最终形成评估意见,再由专业机构对这群老人进行等级评估分类,具体包括一般服务对象、重点服务对象和高风险服务对象。
根据规定,探访采取入户和电话两种形式,其中一般对象每月分别开展1次入户探访和1次电访;重度、高风险对象每月开展2次电访和1次入户探访。探访中的服务内容包括: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和诉求,根据他们的需求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公益理发、义诊、节日慰问、文体娱乐等服务。同时引导企业、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实施结对帮扶,提供个案服务、社会化服务。
“我们根据探访关爱制度要求,安排社工定期上门探访,并建立拍照打卡等形式,把探访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凝聚社会资源,成立五邻社‘益起来’爱心基金及五邻社区发展基金,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帮扶特殊困难群体,开展认领微心愿等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温暖和关爱。”越城区五邻社联合总会相关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越城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探访,共形成走访记录13985条,电访记录10249条;帮助老人解决问题246个,开展各类公益活动149场;链接助老志愿者318个,链接爱心企业22家。“针对特殊困难老人建立完善的探访关爱制度,能及时防范和处理他们遇到的意外风险,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送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区民政局有关人士说。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