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我市持续推动环境质量提质进位,绿色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本报今推出专栏,围绕“厚植绿色基因,擦亮生态本底”主题,深入报道一批可复制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社会共识,助力加快建设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共富示范市。
■ 记者 裘 玮 实习生 朱函琪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浙东运河因各类新颖的水上项目大放异彩。5月1日晚,首条水上黄金游线惊艳亮相。数十名游客乘坐西线游船从浙东运河文化园驶向黄酒小镇,一路上,水、景、物交相辉映,勾勒出运河生态与历史文化的交融之美。在行进至黄酒小镇时,一场充满宋韵风情的水上迎亲表演,在瞬息之间将游客拉回到古运河最繁荣的黄金时代。
浙东运河与绍兴血脉共生,自春秋时期开凿成为越国水陆交通主干道。时序更替,随着现代工业高速发展和人口急速扩张,古老运河遭遇了水质变差、沿线文化资源损毁、原始风貌难觅等生存考验。我市深切认识到保护运河生态的重要性,明确以协同推进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战略引领,探索以水生态治理为突破点,打通生态环境保护与共同富裕的转化通道,通过焕新一条河,提升一座城。
由于运河直入古城腹地,而古城内蕴藏的文化遗产最为丰富,使得越城段的治理尤为关键。考虑到运河的动态特性,在治理上不能类比静态的文化遗产,越城区针对运河西段、中段、东段不同特点,实施分段精准治理,以期焕活古城水系,重塑运河发展格局。
黄酒小镇的前身东浦古镇便位于运河西段,这里水域面积占其全域面积的22%,曾一度面临水体发黑发臭、滨河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当地针对古镇路网河网叠合、街沿河走的特点,采用在河底铺设排污管道的方案,将周边居民和商铺排放的污水全部纳入市政管网,避免了对老街整体风貌的破坏。同时通过河道清淤疏浚、水岸环境美化等工程,有效提升古镇邻水格局和越乡风貌。随着黄酒文化的植入和产业新业态的布局,小镇实现了“历史+潮流”的双向赋能,共同建构出独特的酒都文化品牌。据了解,仅今年“五一”假期,小镇就迎来游客8.5万人次,同比增长34.23%,实现营收166.71万元。
中段运河横穿绍兴古城,铺陈出纵横交错的河道石桥、枕水而居的台门人家、依河而兴的非遗工坊,构成了独特的城市肌理。但因水路交通格局改变,陆路交通扩张,古城河网水流不畅,水质每况愈下。越城区创新采用净水型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实现水体生态自我循环、自我平衡。据介绍,修复后的古城内河实现水质由劣Ⅴ类到Ⅲ类的转变,水体透明度可达1.5米以上,阳光直射下,宛若一座物种多样的“水下森林”。“以修复效果突出的‘蜻蜓池’为例,水生生物物种从原来的24种增加到了38种。”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有关负责人说。
水清岸绿方能造就景美人好。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运河文化的源头探索与文脉梳理,按照“最小干预”原则实施活态传承、文旅融合等焕新举措,不断放大“生态+文旅”的叠加效应,持续做大运河文旅品牌。一大批文商旅项目规划新建,一系列沉浸式活动次第展开,让千年水道化作流动的文化展厅、增收增益的共富长廊。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市实现全域旅游综合收入39.43亿元。前不久,浙东运河人水和谐共生建设经验还获得国家部委推广。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