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重逢孑民先生

2025-05-07 13:38

来源:

碧空如洗,笔飞弄旁,游人如织。雨后的空气沁人心脾,却也伴杂着满满的烟火气息,晒干的蜜饯果脯与爆炒的油香挑逗着路人的口鼻。街边的女人大声吆喝,好不热情;男人则是痴痴望着自己的女人,大口吮吸着手上的卷烟。老汉卖力地骑着三轮车,却慢悠悠地从我旁边驶过,车辙子在水坑上泛起阵阵涟漪。我放大脚步,一把迈过水坑,拐进狭小的笔飞弄中。

只见眼前出现一位老者,温润如玉,谦谦君子,面色和善。许是孑民先生罢。相互问候寒暄,便缓步随着他步进院中,只见几棵榕树森森,荫着一块方碑:人生实难,吾辈当日以努力,而后当风生水起。他喃喃读道,眼中熠着星光。

怀揣着敬仰之心,随孑民先生行于庭院中。院子并不宏伟气派,倒是一番幽静平和的气息。屋檐上的一砖一瓦保留着古街的韵味,青苔不知不觉间蔓至墙角。空气中弥漫着植被的清香,池水中的小锦鲤欢悦腾动。这院中的一切,都如同孑民先生一般平易近人。

走进展览厅,静静地听着孑民先生讲他的故事,从翰林院到组织抗日,伴随着中国近代历史长河的波涛汹涌,翻天覆地。我不禁惊叹于这波澜壮阔的一生。幼年丧父,青年革命,中年改革北大,老年家国沦陷。岁月流转,四季变迁,君之鬓角已白,容颜已老;却请辞一世,投身教育,心系天下,无问西东。

细思量,也许是儿时“不苟取,不妄言”的家训,铸就了孑民先生一生的伟大品质,也渲染着整个笔飞弄的家家户户,在门口挂上自己家族的家训,来教诲自己的子孙后代。还有先生年少时在科举考试中自创的“怪八股”,可谓文采斐然,见解独到,敢于创新。

孑民先生中年改革北大的事迹,更是为我们这些后人津津乐道。先生不仅端正了北大之学风,更是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尽管陈独秀和辜鸿铭两大阵营在北大屡屡开战,却也有一番“君子和而不同”的有趣氛围,这一切自然离不开先生宽容的心态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这也让北大成为了中国新思想孕育的摇篮。美国学者杜威先生更是评价:“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除了浓厚的才学修养,和开创性的教育贡献,孑民先生的心胸更是心系国家,一身侠气。无论是少年时期意气风发的光复会,还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下参加的抗日运动,先生总是满腔热血,毫不畏缩,去终其一生,为国为民为教育。实乃无愧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夕阳西下,走出孑民先生的故居,漫步在绍兴的街头上,感慨万千。然而我的感触应该远远不及先生的震撼。在他厚厚的镜片上,我看到他的眼里满是星光。街巷一面青砖石墙,将台门生活的一方天地于闹市隔绝。街巷外则是满满的烟火气息,高楼大厦,马路上车水马龙,孩子们在放学路上背着书包蹦蹦跳跳,欢声笑语。这般和谐的社会许是无数像先生这般伟人呕心沥血的成果。

正如孑民先生所言的那样:“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此刻,而为未来”,我相信此刻先生眼前的繁华盛世,就是他毕生的追求。作为后辈,作为受教育者,传承者,吾辈也应该有这番“冀以尘雾之微补益沧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的雄浑气概,为了我们对后世的希冀与期盼,去挥洒青春之热血。

一生请辞,前仆后继,为的不就是后人这盛世繁华。夜灯之下,沿河吹着晚风。孑民先生莞尔而笑,镜片后面却满是希冀与热忱。就此告别罢,期待与君在更好的时代重逢。

作者:朱一伟(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