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慧按:御儿,地在今嘉兴市下辖的桐乡崇福镇。根据浙北地名、遗址及方志和多次实地踏勘推测,吴越争霸时期的双方边界大致在桐乡石门镇垒石门——沿杭州塘运河原有水道——桐乡崇福镇星火村何城遗址——海宁长安镇兴城村管城遗址——桐乡屠甸镇晏城遗址——海宁斜桥镇仲乐村界墩遗址——仲乐村交界石桥——海宁海昌街道望吴坝——海宁海昌街道双山——桐乡濮院到嘉兴洪合镇洪合村九里港(水道长古制九里左右,故称,又称国界河,现界河上尚存始建于宋代的国界桥)——嘉兴秀洲区望吴门一线。
乾道《四明图经》卷二:“古鄞城,按《太平寰宇记》曰:‘本汉县废城,在今县南。’故白杜里有鄞城山。”所引《太平寰宇记》见该书卷九十八:“古鄞城,亦汉县废城,在今县南。”“今县”指鄞县。白杜里,今奉化区西坞街道白杜村,村中有一城隍庙,村庄而有城隍,盖原于曾经的鄞城。当地地方史志以为夏时有堇子国,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九“王鄞”条以为不实,顾祖禹《读书方舆纪要》卷九十二“鄞城”“谓此即越之鄞邑矣”,皆是也。要不将韦昭的鄞县与今鄞州划等号可也。《逸周书·王会解》:“姑于越纳曰姑妹珎(珍)”。孔晁注:“姑妹,国,后属越。”据《周书·洛诰》,知成周之会在周公保文武受命的七年十二月。姑妹,即“姑蔑”一音之转。
2018年到202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在衢江边庙山尖、和尚山、大牢岙等处发掘了4座西周时期的大型土墩墓,后者被认为系姑蔑国墓葬,则考古成果与文献记载适可以互证。孔晁之“后”不知何所指,其时姑蔑为越之盟国,或者属国,皆无文献确证,《左传·哀公十三年》载越国袭吴时,吴王孙弥庸曾见敌方阵营中有姑蔑之旗。
复次,《水经注·渐(浙)江水》云:“(太末)县是越之西鄙。”今浙江金华汤溪镇莘畈溪,旧名姑蔑溪,其东几千米到十几千米不等处有一条大致平行的溪流,叫越溪,当地口传云越溪东面为越国地界,所谓“西至于姑篾”或即此也。自莘畈溪以西十多千米之龙游东华山一带,有一汉墓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进行发掘,所得有汉代铜印、五铢钱等,可与盛如梓所记相印证。
又,《水经注·渐江水》:“(浙)江之西岸有朱室坞,勾践百里之封,西至朱室。”其地今属诸暨市,曾名茨坞,今名次坞,地处浦阳江以西,而非钱塘江以西。次坞曾一度为越国西界,《备考》因此将该地与今属龙游的姑蔑混淆,其实越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势力范围。“广运”作为一个固定词汇,疑与“广员”同,“广员”一词见于《山海经》凡10次,可谓该书常用词,但在中原文献中未经见,《越语》可视为南方文献,此“广运”自可与“广员”合观。
从文字上讲,刘说更胜,员即“圆”之通假字。《吴越春秋》卷八载:“(夫差)赐之(勾践)以书,增之以封:东至于勾甬(今宁波),西至于檇李(今桐乡一带),南至于姑末,北至于平原(《越绝书》作“武原”,今浙江海盐),纵横八百余里。”《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亦云:“吴王夫差伐越,有其邦。勾践服为臣,三年,吴王复还封勾践于越,东西百里,北乡臣事吴。东为右,西为左。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于古越的地望,东汉时两位越地人的叙述或可补其后韦注之不足。
《水经注·渐江水》以下记载可备参:“勾践臣吴,吴王封勾践于越百里之地,东至炭渎是也。”又云:“(浙)江之西岸有朱室坞,勾践百里之封西至朱室。”炭渎,在今上虞道墟与陶堰之间。这只是勾践臣服之后萎缩了的地盘,然亦不仅百里也。
复次,尚需注意以下二点,一是百里,无论是“广运百里”,还是“东西百里”,或者清华简《越公其事》之“还越百里”,颇疑只是泛言其广大,不宜拘泥于具体的道里数;二是古人与今人的疆域概念有很大区别,且其实际控制区域亦会视双方势力之消长而不断变动。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