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鲁迅儿媳、周海婴妻子、鲁迅文化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马新云女士在北京家中安详离世,享年94岁。这位跨越世纪的文化传承者,不仅是鲁迅家族的重要成员,更以教育工作者、文化守护者的双重身份,将鲁迅精神从历史深处带入当代社会。
许广平(右一)、周海婴(中)、马新云(左一)与周海婴次子周亦斐。1956年摄
一生奉献教育和文化传承
马新云于1931年12月在上海出生。成长过程中,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急需俄语人才,高考时,马新云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将俄语专业作为人生的第一志愿,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录取。毕业时,她坚定写下“中学教师”的志愿。
1957年7月,马新云被分配至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工作,直至1988年10月退休。她深知肩头责任之重,“我的世界观、行为乃至生活点滴,皆会影响学生。”这份敬畏之心,贯穿了她的整个教育生涯。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发布的《马新云生平》介绍,在30多年里,马新云历任俄语教师、英语教师、班主任等,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教学工作。
为夯实学生基础,她自编教材、总结教学经验,为北京西城区教育局撰写语音教学专项报告;为激发学习兴趣,她组织俄语课外小组,带领学生排演《金鱼与渔夫的故事》,用诗歌朗诵和情景剧让语言“活”起来。她的课堂从不拘泥于课本,而是以鲜活的方式将学习语言浸润于学生心中。多年后,学生登门拜访时,仍能用俄语流利地背诵高尔基的《海燕》——这正是马新云当年课堂工作补充的篇章。
马新云常说:“对每个学生要一视同仁。”面对贫困、濒临辍学又倔强的学生,她倾力相助,主动家访劝学,自费赠送课本,以真诚叩开学生封闭的心门。多年后,学生返校时含泪道:“是您的鼓励让我成为老师。”即便遭遇误解,她亦以耐心化解。曾有学生在课堂上顶撞,她课后找其多次谈心,最终以真诚赢得信赖,离别时学生与她相拥而泣。她坚信教育不止于知识传授,更在于人格塑造。
据了解,马新云曾多次承担北京市西城区俄语公开课教学任务,分享教学方法,以生动的教学方式赢得同行赞誉;她编写的初中俄语教材,成为区域教学的范本;她策划的俄语晚会,将语言学习与艺术融合,让校园洋溢着异国文化的魅力。她从教中学的俄语成绩在高校招生中名列前茅。“重点中学的外语教学应培养自学能力”,这一前瞻理念,助力许多学生在大学选修第二外语时游刃有余。
鲁迅文化的守护者
作为鲁迅文化基金会首任理事长、名誉理事长,马新云为弘扬鲁迅精神殚精竭虑,倾注毕生心血。
“多年来,马新云女士始终陪伴、辅佐鲁迅夫人许广平,与周海婴携手,守护鲁迅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在保护鲁迅珍贵文献、传播鲁迅思想、推动鲁迅研究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坚定的信念与行动,让鲁迅精神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鲁迅文化基金会在讣告中这样评价马新云。
马新云与周海婴的缘分始于1945年。她家搬迁至上海霞飞坊62号,与住在64号的周海婴成为邻居,一段缘分就此拉开序幕。此后,两人相知相恋,1952年,马新云在北京大学俄语系读书,同年8月1日,她与考入北京大学的周海婴喜结连理,开启了共同守护鲁迅精神的大半生,两人育有长子周令飞、次子周亦斐、三子周令一、长女周宁。
周海婴和马新云(右)。
周海婴曾经在他的著作中,对自己的婚姻有过深情的描述:“我与妻子马新云从相识、相恋到结为夫妻,其过程实在很平凡,既没有我‘死皮赖脸’的追求,也不曾有过‘海枯石烂不变心’一类的山盟海誓。倒像是两股不同方向流来的山泉,很自然地汇合在一起了。”
作为鲁迅家族第二代核心成员,马新云的角色远不止儿媳。在保护鲁迅珍贵文献方面,马新云陪伴许广平整理遗稿,与周海婴共同编纂《鲁迅大全集》;她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确保那些承载着鲁迅思想与时代记忆的手稿、信件等资料得以妥善保存,为后世学者研究鲁迅思想、还原那段历史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在丈夫离世后毅然扛起鲁迅文化基金会的大旗。
在传播鲁迅思想的道路上,马新云积极指导组织各类文化活动,无论是学术研讨会,还是面向大众的鲁迅作品读书会、展览等,力求通过各种方式,让鲁迅精神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灵,将鲁迅精神从历史深处带入当代社会,让鲁迅精神“活”在当下。正是由于她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鲁迅研究的发展,吸引了更多学者投身其中,让鲁迅的文学与思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鲁迅长孙周令飞说:“我的母亲生前为人很低调。她年轻的时候,悉心照顾我祖母许广平,默默地站在我父亲周海婴身后,辅佐他,支持他的事业。相夫教子,拉扯大了4个孩子。她还以传播鲁迅文化为己任,在这方面作了很大贡献。”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整理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