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画像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河内(今河南洛阳)人。幼孤,由母郑贤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宪宗元和初,应制对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后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自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后改任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及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53岁暴病卒于武昌任所,赠尚书右仆射。元稹以“元才子”驰誉诗国,扬名史书,从政30年间,仕途坎坷,五遭诬陷贬谪,但矢志不渝,正直敢谏,不畏权贵,辅君匡国,济时爱民,重教兴文,多有政绩,地方称善。
穆宗长庆二年(822)至文宗大和三年(829),元稹治越八载,为浙东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革除每年朝贡淡菜、海蚶惯例。元稹在赴越途中,就已注意到浙东兴师动众进贡海菜而劳民伤财之事,一到越州,就马上命观察府书记卢简求起草向穆宗帝提出停贡海菜奏章,从维护穆宗政治声誉出发,陈述利弊,要求革除每年向朝廷进贡淡菜、海蚶惯例,以减轻民负,获朝廷恩准,免去了百姓养殖、运送的沉重负担。明州(宁波)及沿途各州各府百姓闻讯无不欢欣,敲锣打鼓地颂扬皇恩,感谢元稹的爱民之心。
改革赋税政策。到任的当年岁末,元稹为体察民情,了解下情,轻车简从,微服私访,先后赴所属越、衢、处、温、台、明、婺7州各地,入农庄,访农户,明察暗访,了解到官府赋税过多、民负仍然过重的实情。于是,他改变赋税政策,把辖区内的田地按肥瘠程度分上、中、下三等,然后以租赋总数按等级高低分摊,肥沃(富户)之田多交,瘦瘠(贫户)之田少交,并制定细则,张榜通告全境,从而使成千上万的穷苦百姓获利,深受百姓欢迎。
兴修境内水利。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季,元稹针对浙东水利多年失修,连年不是干旱就是水涝的实际情况,倡议利用每年冬闲兴修水利,组织各州各县按照当地实际,或疏通河道水渠,或加固构筑水库,以防旱涝。几年内,境内各地通过努力,不仅疏通了所有淤堵的河道,而且依山傍水修建了许多水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利网络与设施,从而增加了蓄水量,满足了农用,对抵御灾荒、提高亩产、改善百姓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境内再无因饿死人的事情发生。因此,白居易在为元稹所撰墓志铭中写道;“辨沃瘠,察贪富,均劳逸,以定税籍。越人便之,无流庸,无逋赋。又明年,命吏课七郡人,冬筑坡塘,春贮水雨,夏溉旱苗,农人赖之,无凶年,无饿殍。”结论是“在越八载,政成课高”。文宗帝知后诏曰:“浙东观察使元稹,在越多年,奉忠朝廷,养朕子民,一境称治。就加礼部尚书,特降玺书慰谕,以示旌宠。”
▲嘉泰《会稽志》载《元稹传》
作为一名地方官,元稹不仅治越政绩可观,其本人也迎来了诗歌创作的丰收期,一方面固然得益于稽山镜水的秀丽风光和文化底蕴,使他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是因为在他周围有一批志趣相投的著名诗人,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据《旧唐书·元稹传》载;“会稽山水奇秀,稹所辟幕职,皆当时文士,而镜湖、秦望之游,月三四焉。而讽咏诗什,动盈卷帙。”与之酬唱往返数量最多的,则要数白居易。元稹与白居易诗歌风格相近,创作主张相似,同为新乐府诗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世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当元稹出守越州时,白居易正任杭州刺史,于是两人一唱一和,你来我往,开展了以杭、越间风光谁最美丽之争的诗歌多达二三百首。每有新作,元稹便装入竹筒送往杭州,白居易也以竹筒贮诗送往越州。白居易在诗歌中多次提到此事,被传为“竹筒递诗”的千古佳话。
(内容来源:绍兴史志)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