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复画像
诸暨一带,山湖参半,钱塘江的重要支流浦阳江由南至北贯穿全境。浦阳江两岸堤防曲折狭窄,上有金衢山洪威胁,下有钱塘江潮顶托,沿江大片农田地势低(俗称“湖田”),导致诸暨境内洪涝频繁,水害不息,有“五夜月明来告旱,一声雷动便行舟”之写照。
在诸暨艰苦卓绝的治水史上,最为人们所崇仰的当属明代知县刘光复。乾隆《诸暨县志•水利》载:“自宋以来,凡有利于暨者,吾暨人每思而不忘。前明如青阳刘公,德泽洪茂,深乎洋洋,至今尚尸而祝之,其所著《经野规略》一书,录之特多。窃以为前事之师,无过于此。”其中“青阳刘公”即刘光复。
刘光复(1566—1620),字贞一,号见初,江南青阳(今安徽省青阳县)人,明万历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1598—1605年)3次连任诸暨县令。
刘光复上任次年,暴雨成灾,诸暨湖民“居无庐,野无餐,立之于沟壑四方,老幼悲号彻昼夜”,即单骑循浣江(浦阳江诸暨段),踏勘沿江地势、水势、埂情及民情。
刘光复组织河长丈埂救埂图示
刘光复更重要的创举是实施圩长制(即河长制)管理水利,他认为治理水患,防汛抗洪,除了要采取工程措施外,更需要落实人的责任,采用“均编圩长夫甲,分信地以便修筑捍救”。
为形成官民河长体系,刘光复对县一级的官吏都明确分工负责,将全县湖田分作三部分,“县上一带委典史,县下东江委县丞,西江委主簿,立为永规,令各专其事,农隙督筑,水至督救。印官春秋时巡视其功次,分别申报上司”。
圩长要选择踏实能干并为群众普遍认可者担当,“必择住湖、田多、忠实者为长,夫甲以次审编。”其主要职责有防汛准备、组织抗洪抢险、日常巡查、收取管护费用和物资等,并给予一定的待遇和优惠,明确任用年限,实行官民两级监督,“毋为甘言所乘,毋为浮议所夺,方能底绩”。
刘光复所著《经野规略》点校本
经过数年治理,诸暨水害锐减,连年丰收,仓廪充实,有了“诸暨湖田熟,天下一餐粥”之美誉。万历三十一年(1603),刘光复将各项治水事宜编纂而成《经野规略》,以供后人参阅。该书被誉为“治谱”和“成规”,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刘光复离任时,诸暨百姓万余人“跪道左,以挽留”。
为感其治水之功,诸暨建“刘侯祠”“刘公祠”63处,如原白塔湖斗门刘公殿有联曰:“排淮筑圩万古浪花并夏禹,筑坝浚江千秋庙貌是刘公”。
今浦阳江两岸——西施滩风光
供稿:诸暨市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