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柯桥区有序开展。文物普查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全面“体检”,更是推动保护现代化的重要契机。面对不可移动文物覆盖广、类型杂(涉及古建筑、遗址、石窟等)、线索梳理任务重等现实挑战,柯桥区史志研究室主动担当,组建专项团队,通过“人工研判+DeepSeek智能技术”协同模式,系统性筛查地方志中的文物线索,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贡献史志力量。
一、织密三级修志网络
▲ 柯桥区各镇(街道)、村志书影
柯桥区史志研究室坚持地方志为地方服务,用二十年的匠心编织,构建起"区志为纲、镇志为目、村志为脉"的立体化方志矩阵。首轮县志编纂出版后,为进一步抢救性记录最基础、最原始、最具文化的史料,柯桥区于2013年正式启动《绍兴县志(1990—2013)》编修,2021年完成出版印刷。为扎实有效的推进工作,全面构建区(县)镇村三级志书编修体系,以二轮区(县)志续修带动新一批镇(街道)志、村志修纂。至2024年底,共出版镇(街道)志16部,其中《钱清镇志》被列入全国名镇志工程;村志修编累计35部,王坛镇《王城村志》获评浙江省首批名镇名村志。镇(街道)志覆盖率和村志编修完成数全市第一、全省领先。
二、创设数字方志平台
▲ 2020年,工作人员正在对柯桥方志书籍开展数字转化
在数字化浪潮中,柯桥区史志研究室与时俱进,立足三大工程推动数字化升级:
一是建设数字方志馆。在全省率先推进史志地情资料数字化工程,构建省内三级志书数据库,对馆藏的浙江省内一轮省、市、县志进行数字化加工,覆盖省内所有地级市及下辖区县,共完成数字化加工117种13.35万页,为浙江省史志系统首创。
二是建成吴越方志数据库。完成浙江省、江苏苏南地区、上海地区一轮志书的数字化加工,其中浙江省共175部15万余页,江苏苏南地区共88部8万余页,上海地区共32部3万余页,并对已完成数字化书籍进行人工质检,确保出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为开展长三角历史文化研究提供翔实资料。
三是构建柯桥区志、鉴数字集群。对历年出版的年鉴、镇(街道)志、村志、部门(专业)志等柯桥区史志编研成果进行数字化处理,共完成76部3.7万余页。2025年,将继续梳理49本近2万页地情资料书籍进行数字化,为本地史志资源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夯实数字基础。
三、激活志书数据价值
▲ 利用DeepSeek进行不可移动文物线索梳理
依托丰硕的修志成果与数字化基础,柯桥区史志研究室在文物普查中尝试突破,利用DeepSeek深度学习和数据筛选能力,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线索梳理汇总工作:首先,对DeepSeek进行本地化配置,方便后续专业化调试;其次,根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提取关键信息,适配DeepSeek深度学习,构建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知识库;最后,通过资料预处理、分类筛查校验、人工复核、线索汇总等程序,对内含有效信息的27部村、镇(街道)志开展精准提取,共梳理汇总文物线索513条,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镇街,助力文物普查保护工作。
今后,柯桥区史志研究室将进一步加大村、镇(街道)志编撰力度,协助和指导好村、镇(街道)开展编撰工作,争取在方志数量和质量上再攀高峰。同时,深化方志及地情书籍数字化改造工作,有效探索信息共享新模式,方便群众在线掌上阅览相关书籍和资讯;最后,充分利用DeepSeek等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工具,在年鉴、方志和地情书籍编撰全流程中,用AI助力纲目整理、文字修饰、用语标准等各项内容。正如鉴湖水酿就黄酒醇香,地方志的当代价值将在“修志为用、数智赋能”的创新实践中持续升华,为文化传承注入时代活力。
来源:柯桥区史志研究室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