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这座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用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讲述着最年轻的故事。这里没有乐器,没有伴奏,唯有不同声部交织出的人声交响。本期节目让我们走进聚·人声乐团,聆听他们用嗓音编织的音乐奇境。
01 音乐游子的奇妙邂逅
2017年5月,当绍兴市文化馆的这间教室第一次响起无伴奏合唱时,谁也没想到这些年轻的音乐爱好者能走出多远。八年时光,他们用嗓音丈量着艺术的纬度。
2017年5月,当绍兴市文化馆的这间教室第一次响起无伴奏合唱时,谁也没想到这些年轻的音乐爱好者能走出多远。八年时光,他们用嗓音丈量着艺术的纬度。
绍兴市文化馆「聚·人声乐团」 发起人 史晗澍:
我们聚·人声乐团呢,它是隶属于我们绍兴市文化馆旗下的一个无伴奏人声合唱团。然后现在我们的乐团一共是长期在坚持在排练的核心成员大概是8名成员,那么计算上替补队员一共是12个队员,但是我们还在持续的招新当中。我们这个乐团是成立于2017年的5月份。
02 不同生命旋律的真诚相和
成立至今,聚·人声乐团载誉无数。几位因热爱舞台而相遇的年轻人,从最初的青涩磨合到如今斩获了国际阿卡贝拉金卡奖最佳新人奖、长三角阿卡贝拉音乐大赛金奖等多项大奖,他们用音符绘制着成长的足迹。不同的人生轨迹在五线谱上交织成同一段旋律。
绍兴市文化馆「聚·人声乐团」 团长 董少杰:
很荣幸担任的是团长的这个角色。那么我的声部呢是Bass的一个声部,那Bass这个声部呢就是跟我们合唱团当中这个贝斯又有点区别。因为阿卡贝拉里面的这个bass主要还是来模仿这个他本身乐器当中这个贝斯的音色的。像正常比如说我们合唱当中可能有一些字母啊元音比如说a这种会比较多一些,但是像我们在那个阿卡贝拉当中,我们都是以比如说噔,因为要去模仿那个贝斯音色,就是噔噔噔噔这种音色。所以这也是我们在当时在接触阿卡贝拉,练这个bass的时候也比较困扰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能把我的声部按人声的这个角度去走,得按乐器的这个角度,那么就得要去模仿,然后就得不停地去听这个贝斯的这个音色的。然后贝斯当中乐器当中它有很多的一些,比如说风格,像swing的这种,包括有一些爵士乐的这种,那当然也会funk当中,它又会有这种击打的音色,都会不一样。那么还有一些就是我们贝斯当中的一些滑音,Duh就类似于这种,这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一个问题。
绍兴市文化馆「聚·人声乐团」 团员 小艾:
我叫小艾,然后我来自新疆,然后在绍兴已经有八年的一个生活经历了。然后呢我是在去年的4月中旬加入到聚·人声乐团。然后我在聚人声担任的是男高音的一个声部。我本人有在做自媒体,然后是在抖音上有一些视频,还有直播,在直播和视频当中我会去宣传阿卡贝拉这个音乐形式。这个就是我的一个抖音账号,那么我会在这种抖音账号里面,在直播和视频当中都会去加一些阿卡贝拉的内容。让大家去可以清楚地去知道什么是阿卡贝拉这个音乐形式。
绍兴市文化馆「聚·人声乐团」 团员 金盼盼:
大家好我是盼盼。然后我是从2017年进入到这个团的,到现在已经有8年了。然后也是见证了我从一个完全不懂的小白,到现在我有自己孩子的阿卡贝拉团,也在做一些孩子们的阿卡贝拉训练。我觉得太棒了。这个真的是太棒了,而且我也很庆幸,就是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就加入这个团,真的是我非常非常开心的一件事情。
绍兴市文化馆「聚·人声乐团」 团员 金威伊:
我在这个阿卡贝拉团队里面我是担任女高的低声部。然后呢我自己的本专业是民族演唱专业,所以我的作品都是以地方民歌为主,然后进到这个团刚开始的作品主要都是唱高音。而且他们唱不了的高音都给我唱,我主要是担任就是他们完成不了的音区。然后随着我们慢慢的越来越成熟,开始有一些原创作品以后,我就开始在这个作品里面有一些器乐化的声音。比如说像我们汪老师有一首作品《入戏》,然后就有了当时在舞台上的一个呈现,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下啊,它是这样子的:(示范演唱)。然后加上这个音高以后,它就非常的悠扬。然后第二首作品呢我的声音被器乐化了,也是用在开头来扮演一个二胡的角色(示范演唱),所以我觉得来到阿卡贝拉,我觉得首先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我觉得这个挑战是对于我自己来说一个非常好的提升。
03 国际艺术形式的本土化表达
在江南水乡的婉约底色中,绍兴的文化脉搏始终跳动着传统与创新的双重韵律,绍兴的基因被悄然编织进现代和声。当越剧的丝竹声遇见现代阿卡贝拉的灵动和声,一场关于声音的奇妙碰撞在这里悄然生长。
绍兴市文化馆「聚·人声乐团」 艺术顾问 汪洋:
我们在创作当中可能会更多地去借鉴到绍兴当地的比如说莲花落元素、绍剧元素和越剧元素,这个是在目前我创作当中结合最多的三种。比如说我们上次在杭州亚运会的时候,我们就结合我们绍兴的越剧,创作了一个莲花落的,那我们把它叫做“莲卡”,那么通过我们绍兴著名的表演艺术家胡兆海的弟子,就是陈祥平老师,她主唱,那我们阿卡贝拉团呢,是以一个合唱伴唱的形式帮她演绎,也是非常好看,非常好听的一个作品。那么在2018年我们创作了一个阿卡贝拉作品叫做《入戏》,那么它的元素就结合得更多,就比如说是绍兴的越剧和绍兴的绍剧,我们把这两块融进去了。从越剧的柔美和绍剧的高亢,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04 跨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从“莲卡”里莲花落的悠扬板眼,到《入戏》中绍剧的铿锵锣鼓,从水乡舞台到国际赛场,从短视频平台到亚运盛会,聚·人声乐团的足迹绘就了一张特殊的文化地图,正以“越派阿卡贝拉”的全新标签破圈。在这支“用喉咙演奏交响乐”的团队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美妙共振,更触摸到一群普通人如何用热爱将平凡岁月谱成诗篇。或许正如绍兴老话所说:“戏文要众人唱才好听”,当不同的生命旋律真诚相和,便是最美的江南新韵。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