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千年建州古城 走向“活化”复兴 有体有形 修复“八闽首府”的古城肌理(2)

2025-05-05 21:39

来源:

有声有韵 “建”文化逐步展新姿出重彩

和古城一起复兴的,还有“建”文化。

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后,街区内殷闽文化馆的负责人邓宝生变得忙碌起来。殷闽文化馆内展陈了五代至宋代的建州钱、建州镜、青铜茶酒器等文物,这些多数来自邓宝生的私人收藏。

“有了这个公共空间后,这些历史文物有机会以更好的方式和大家见面,我乐见其成。”邓宝生说,殷闽文化馆面向公众开放后,他除了做好日常的重要讲解接待之外,还奔走全市各地,通过开讲座、办培训、网上直播等方式宣传建州的历史文化,“我比以前更忙了,但是忙得很开心,忙得有价值。”

2018年返乡的邹霞,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她主理的雀替咖啡馆,依托街区保护修复的一处古建筑对外经营。“在这个空间里,大家不仅能享受咖啡带来的慢时光,还能在雀替、梁枋等构件展示中,感受建瓯的古建筑之美。”邹霞说,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让许多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升腾起了不同以往的文化自豪感。

现如今,漫步街区,游客们可以找到宋式点茶、建州拓印、建盏艺术、建州步摇等文化展示体验空间;寻迹古城,还能探访高规格的理学文化街区、北苑御焙遗址、复刻还原的环溪书院等。作为朱子理学正统发祥地、北苑文化的发源地和全国文化先进县,建瓯所具有的鲜明“建”文化,正以修复后的古城为“底布”,在千年建州复兴图景上“绣”出朵朵“繁花”。

“以前建瓯的景区缺乏系统化运营,来的游客多为自然流量,现在我们通过名人祠堂展览展示活动、开办非遗传习所、举办日常演艺活动等来营造文旅氛围,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建瓯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魏志广说,建瓯的历史文化街区,要打造成“本地人必来,外地人想来”的文旅新IP。

点上开花,离不开全局谋划。为了在古城修复的基础上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建瓯市制定出台了《建瓯市全面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一系列政策,并通过实施“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连续三年举办纪念朱子,弘扬北苑、美食、非遗等“建”文化活动,逐步打响了“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的城市名片。

2024年,建瓯市共吸引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近20亿元,成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崛起的新板块,2024年也因此被称为建瓯市的“旅游元年”。

“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工作,我们凝聚起了全市的‘最大公约数’。”周靖在采访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建州古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初心和落脚点。

原来,为了打造理学名家朝圣地,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建瓯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建瓯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工作。

在工作机制上,建瓯市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工作专班,协助保障改造提升项目高效率推进。实施过程中,建瓯市既尊重历史风貌也尊重居民主体,不仅为群众解决了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还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街区保护。在已经开展的保护修复工作中,共采纳居民意见40余条,收到群众提供的建筑旧物料5万片(条),3000多户街区原住居民与历史街区和谐共生。

在人心这个“最大公约数”下,建瓯市创造了古城保护的“建瓯速度”:一年冲破项目策划、资金筹措、房屋征迁三大难关,两年首个样板项目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三年千年建州格局全面彰显。林奕轩参与其中,感受颇为深刻:“一期的征迁工作,3个月就完成了。这是我在建瓯这么多年的工作中,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如果说,全民共建赋予了古城新的生命力,那么,全民共享则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很大,大家住着舒服、看着也高兴!”休假回家探亲的市民范晓娟说,这几天每每看到赏心悦目的古城夜景,就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南平市首批建州宋式点茶非遗传习所负责人、北苑御茶制作技艺(建瓯)代表性传承人方建旭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受益者。今年2月,他作为弘扬传承“建”文化的代表,赴日本交流。“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建瓯,体验我们的宋氏点茶文化,这让北苑御茶制作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程风雨炼筋骨,再踏云程砺精神。眼下,建瓯市已经吹响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冲锋号”。面对这场“国考”“大考”,建瓯市各级各部门正以标准为纲,量化目标、精准发力,力争2026年接受国家评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含金量最高的‘城市荣誉’,也是54万建瓯人民的共同夙愿。”周靖说,建瓯市会继续秉持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原则,通过群策群力、共建共享,让千年建州在创城工作中靓起来、“活起来”。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