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北苑贡茶的千年茗香,品朱子理学的文脉绵长,瞰古今交融的城市肌理……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上,建瓯市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古建州治所地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气韵。
古城的新生,得益于近年来建瓯市开展的古城保护活化工程。依托动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双翼”,“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的画卷正逐帧显现、徐徐铺展。“我们坚持整体性保护、传统性修复、功能性提升、活态性利用和开放性共享,最终目的是要把一个有体有形、有声有韵的千年古城还给人民。”建瓯市委书记周靖说。
建瓯,是古建州治所地,“福建”之“建”即取自建州首字。它拥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1800多年的建县史,福建历史上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皆在建瓯,因此有着“八闽首府”的美誉。
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便是千年建州古城风貌的核心载体。走进青石板串起的“T”字形街巷,名家官邸、祠堂会馆荟萃,一眼便可触及千年;树木掩映之下,有“过龙墙”“马头墙”、传统木雕砖刻的风华重现,也有乡音谈笑、炉火飘香的市井烟火。
然而,三年前,它还是另一番模样。
“古建筑的木构件腐朽、墙体脱落,违建的杂院穿插其中,古街破损侵蚀,看起来很没有活力。”作为土生土长的建瓯人,雀替咖啡馆的主理人邹霞,对街区的旧貌感受深切。
原来,在漫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建瓯古城的原始风貌、建筑肌理不断被蚕食挤占,群众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需求与古城道路不便维修、管线难以下地等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古城的修复和保护迫在眉睫。
2022年,建瓯市开始全面实施建州古城保护活化工程,并举全市之力,整体推进古城保护修复工作。通过高标准谋划实施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项目、理学历史文化片区保护与活化项目等12个项目,一场“古城保卫战”拉开序幕。
“在项目改造过程中,我们秉承尊重历史、尊重风貌、尊重建筑的原则,开展全面性保护和修缮。”建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林奕轩说,以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传统街巷的尺度和空间形态全部保留,拆除少部分不协调建筑后,街区进行了管线下地、路面铺贴、建筑木质结构修复等。其中,木构、雕花、墙帽彩绘等均遵照建州特色历史原貌进行修复。同时,建瓯市还向周边群众发出征集,整理归集了大小旧砖、旧瓦、旧石板近5万片(条)。
目前,12个项目中,一期6个项目已全部建成,铁井栏——紫芝街、东岳庙、通仙门等修缮开街,“三朱”建筑群、黄勉斋祠、杨荣纪念馆、李侗故居、刘氏五宗祠等理学遗存开馆开户;二期多个项目也在有序建设中。
如今再入建州,千年古城的风韵已可观可感。建安书院、朱文公祠、五经博士府巍然而立,透过飞檐翘角,人们可以在宋代建筑风格的蓝本里,走进朱子的世界;修旧如旧的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则留住了古城居民和建州记忆,并依托名人官邸、公祠会馆等,打开了一个个古今交融的文化旅游新空间。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