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决定眼界,思路决定出路。
当一体化共识在长三角区域涌动,兄弟城市之间竞争合作的浪潮翻腾之时,绍兴以全新视野锚定新方位、谋划新路径、展开新行动:统筹内聚与外联,以放大城市规模效应,挖掘自身结构性潜能,加快塑造城市空间发展新形态。
“内聚”即加快推动市域一体、县际协同,“外联”指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对外开放大格局。对此,市委提出“强心优群兴县”再提升、“融杭联甬接沪”再深化两大战略,全力打造市域协同的重要节点、开放发展的未来空间。
“绍兴具备独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发展优势明显,完全能够释放出强大的‘化学效应’‘乘数效应’,落实的关键是抓好平台建设。”绍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向内看,聚焦强化功能区分,增强平台承载能力,绍兴正重点建设镜湖环湖核心区、越城鉴水科技城、滨海江滨副中心、柯桥时尚水城、上虞未来城、诸暨视觉之城、嵊州丽湖新城、新昌东门如城八大功能区,加快县域交界区域联动发展,推动市域协同迈向更高水平。
1月中旬,诸暨“杭州港”三期开园,将聚焦智能视觉等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全新的“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圈”。目前,诸暨智能视觉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智能视觉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为核心,赋能新型显示、机器人、航空航天等智能终端应用高质量发展的全产业链,成立全国首个智能视觉产业联盟,去年产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
3月27日,越城区全域低空新基建一期项目正式开工,将建设鉴水科技城低空综合体等7个大中型起降场以及50个小微起降场,总投资20.5亿元。“鉴水科技城作为越城抢占‘低空赛道’的主阵地,已初步建立起‘1+5’平台体系,目标是成为全省低空经济发展的先导示范区。”鉴水科技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党工委书记、主任张磊表示,今年计划出让土地14宗共222亩,布局更多纵横无人机、全域低空新基建等重大项目。
做特片区、做优平台,全市域协同发展下,八大功能区劲往一处使,体格日益强健。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城市、杭甬“双城记”枢纽城市,为更好应对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绍兴紧抓突围之机、谋划登高之策,攥指成拳,精准发力,打好“融杭联甬接沪”高质量发展组合拳,从更高层面开启从有限空间走向无限发展的通道。
融杭提速——推动杭绍毗邻区域同城化发展。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绍兴片区自获批设立以来,我市锚定“全国一流临空智造区、杭绍同城合作创新区、绍兴未来城市实践区”战略目标,强化与萧山区及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对接联动,以新一代光电信息产业和临空综合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光电信息“芯屏器合”细分赛道,强互通、引外资、增流量、育门户,打造全省新质生产力重要增长极。
“今年浙江省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主会场就设在我们杭绍临空示范区绍兴片区的浙江星柯光电二期项目现场。”杭绍临空示范区开发集团负责人表示,将通过搭大平台、引大项目、育新动能加速融杭,今年计划实施国有投资项目41个,总投资约371.49亿元。
联甬向海——抢抓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自贸试验区等机遇,深度接轨宁波舟山港。义甬舟嵊新临港经济区自获批全省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综合性战略平台以来,嵊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协同发展渐成态势,集聚带动效应逐步显现。上虞区围绕联甬“边界”经济发展,启用联甬发展服务中心。
接沪攀高——主动融入、全面接轨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战略布局。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依托滨海新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等重点区域,主动谋划“绍兴接轨上海产业创新合作区”,努力打造沪浙合作战略节点。
内聚外联,开放发展,通过重构发展格局、重梳发展路径、重造发展优势,绍兴正一步步实现自我突破,并最终迸发出城市“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的强大合力,孕育新一轮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徐晶锦 编辑:尉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