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逐渐退出历史。(据潮新闻)
刷到潮新闻一条报道,从5月1日起,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将全面停止杭州地区电报服务。这意味着接下来,全国仅有北京提供发报服务,杭州的电报业务将退出历史舞台。看到这则消息,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人们在收发电报时那种既有兴奋又有恐惧的情形。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话还没有普及,遇到紧急或重要的事情,人们大多用电报传输信息。看到乡邮送电报进村,人们的心马上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乡邮喊到自己的名字。因为在当时,只有在发生重大事件(大多是亲人病重或去世)时,人们才会使用电报。地处绍兴乡下角落的皇甫庄,能够收到电报或者到街上去拍电报的人很少,而我,却有幸接触过几回电报。
第一次接触电报是我读五年级那年,学校放农忙假,我正在田间割麦子,突然看到乡邮背着绿邮包走到田头,老远就冲着割麦子的人群大喊:“金××电报!金××电报!”金××的丈夫在南京木材公司工作,听到乡邮喊自己的名字,金××顿时脸孔煞白,双脚不听使唤。她跌跌冲冲走到乡邮面前,颤抖着从乡邮手里接过电报。乡邮走了,她还傻傻地站着。这时,大伙儿围上来,因为不识字,只能七嘴八舌地瞎嚷。而我,无知者无畏,挤上前,将金婶手里的电报拿过来,打开,正文只有5个字:舅亡,速来沪。
当时,发电报分正文与地址两部分,正文一个字3分钱,地址减半。因为电报是按字收钱,所以为了省钱,字越少越好。
有一天,村里的狗娘娘把我叫去,让我写一份电报,想叫在福建当兵的儿子回家探亲。我和狗娘娘一起来到街上的邮局,在电文上写上“母病重,请速回”6个字。发报员一看,又划掉了两个字,只剩下“母病,速回”4个字。因为发报员为狗娘娘省下6分钱,狗娘娘直夸发报员是个好姑娘,弄得我十分尴尬。
电报由于字数少,容易发生歧义,有人因为意思理解误差而生发麻烦。
我有一个姑姑远嫁河南。有一次,姑姑回娘家,因为行李较多,又因时间紧迫,发电报给家里要家里派人到轮船码头去接她。看到电报,我先是一惊,随后一阵发愣。原来,姑姑的电文只有“15日”三个字。那么,是15日坐上车还是15日到达呢?我挠着头皮,只好让人天天去轮船码头等候。
又有一次,村里有一个叫大海的人在上海做工程,因为业务发展需要增加人手,他就发电报给在村里当队长的叔叔,让他迅速组织10名身强力壮的男劳动力去上海。“人少,去10。”我给队长念电文。队长听后,以为大海的工地发生事故伤了10人。第二天,他就坐船转车去往上海……
如今,电报都快成为历史了。电报的退出,完全是因为电话的普及,网络的普及。人们不仅可以用手机通话,而且还能视频交流。
“有东西退出,有东西推出,这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这也是我对“时代告别电报”仅有的一点感慨。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