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曾经是绍兴的象征,但是现在会划这种小船的人越来越少了。小时候,我看到的“船头脑”精干巴瘦,皮肤黑得发亮。看着他们划船时手脚并用,优哉游哉的样子,我以为划乌篷船很简单。有一次我有幸跳到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一艘乌篷船上,拿着船桨猛用力,船晃荡得厉害,却丝毫没有前进,总算是“领教”了。
除了乌篷船,水泥船也曾是绍兴人的“传家宝”。对于农民而言,收割、卖粮等各种农活都少不了它们。绍兴人的水泥船,往往是几个堂兄弟共用一艘,有些船体型比较大,需要船尾两兄弟配合摇橹。家境差点的人家,农忙时节要提前向别家借船。
进城卖粮时,往往是全家老少齐上阵。女人或小孩只能在船头把长长的“撑竿”撑到河底,用来助力船只前进。粮食丰收后,水泥船装满了沉甸甸的粮食,绍兴城内很多水道就异常繁忙,为了加快速度,还有壮年男子在岸上拉纤。
在汽车很少见的年代,船尾装有柴油发动机的“机帆船”就成了绍兴人的“香饽饽”。也有绍兴人把这种机动船叫做“挂桨机”。这种船的体型更加庞大,能装的货物更多。有时候,船老大把满满一大堆黄沙都装上去了。从岸上望去,吃水线若隐若现,看得胆小的人心惊肉跳,生怕这大船因超载而沉没。
那个时候没有智能手机,电视机也很少,绍兴城内大大小小的戏班子带着一身家当,开着机帆船四处演出。演出旺季,演员们的吃喝拉撒都在船上完成。戏班子的船里面,最令我们男孩子感兴趣的是他们演出所用的武打道具:刀枪剑戟一应俱全。我们甚至调皮地跳进船里想拿起几件兵器过把手瘾,结果当然是在呵斥声中被赶下船。
炎炎夏季,一船又一船的大西瓜载进了村里。西瓜用井水浸泡降温后,吃起来更爽口,双抢时节,西瓜当饭是常有的事。
还有一种船是家庭主妇很喜欢的——船店。这些船里,锅碗瓢盆各种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各路人马赶来讨价还价凑热闹,成了水乡绍兴独特的风景。
现在绍兴老城区的河道少了很多,很多摇船往事也成了历史,有些场景可能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偶尔有怀旧一族在网上晒一些船店,总会引起我们这些念旧人的无限感慨。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