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昌岁糕:有骨的江南

2025-05-04 15:56

来源:

此刻,我们站在新昌东镇非遗馆新昌方言墙前发愣:岁糕?年糕?水糕?

为防年糕久贮变质,人们常把年糕浸在水缸里,我们一直以为这就是管年糕叫水糕的原因。

为啥不直接写水糕呢,是不是写错了?

在博物馆这样的严肃场所,堂而皇之的笔误,概率应该不高。

在回程的车上,这个小小的“梗”一直盘旋在脑海,百思不得其解。

突然,司机问我:你孩子几“si”了?我才恍然大悟!

原来,在新昌方言中,岁的发音是“si”,几“si”就是几岁,年岁年岁,岁就是年,岁糕就是年糕!

“破案”成功,我豁然开朗,如释重负,刚才还以为人家写错了,原来是我们草率浅薄了。

岁糕,真好,古朴典雅,“信雅达”兼备。

就像年年有“鱼”一样,寓意年年高的年糕是除夕饭桌上的必备之物。

事实上,在春秋季节,农人们就早早盘算下了:在大面积的早梗、晚稻之外,搭配几垄糯米,那是特意为岁糕和新酒准备的,年只有掺配点糯米,岁糕才刚柔相济,既软糯Q弹,又咬劲十足。

一个人的胃口是由童年决定的。宁波年糕、诸暨年糕名声在外,但在我看来,失之于软糯,不如新昌岁糕筋道柔滑恰到好处,可谓“有骨的江南”。

到了年脚跟,村里整踏架,洗捣臼,迎接搡岁糕的大日子。

大日子里,全村洋溢着欢乐的气息。孩子们在人群里窜来窜去,大人们也忽然变得慷慨,糕花一把把撕下来,“见者有份”。

手巧的婶婶、姑姑们还会把糕花捏成小猪崽、小公鸡、小兔子什么的,犒赏盼了一年的孩子们。

那真是村里少有的欢乐时光。

到了正月初二,我们兄弟俩照例去后金山大孃、小孃家“做人客”。我最惦记的是大孃的炒岁糕,满满一海碗炒岁糕,几乎冒出尖来,一筷筷下去,有油冬儿菜、煎豆腐条、炒鸡蛋丝、碗底埋着小半碗肉!那代表着她隐藏的客气和含蓄的爱。

我仔细地把碗底浓稠的汤汁舔光,真是满足啊!那个滋味,至今挥之不去。

现在,新昌炒岁糕变幻出了草籽炒岁糕、糟肉炒岁糕、豆腐炒岁糕等品类,县上还成立了“年糕办”,让新昌岁糕这份历经岁月沉淀的宝藏美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顺便建议一下,抓紧注册“新昌炒岁糕”商标,替代更换目前正在推广输出的“新昌炒年糕”品牌。

虽然看起来麻烦点,但相信这样更有特色,更具辨识度,更利于在各地一众年糕中脱颖而出。


作者: 编辑:胡鑫凯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