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阅读经典 守护非遗

2025-05-04 08:33

来源:

坚持不懈,构建非遗“立体保护网”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自开展以来,历经风雨,成果斐然。从古老技艺的抢救性记录,到民俗文化的系统性整理,众多文化工作者投身其中,为守护民族记忆而不懈努力。如今,非遗不仅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更是活跃在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文化力量,它根在祖先,却鲜活地融入了我们的衣食住行。

周和平梳理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他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自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出台以来,已形成系统性保护体系。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国普查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155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如同文明坐标,标记着各地文化特质;建立了传承人认定制度,3998名国家级传承人、16432名省级传承人像“文化火种”,确保技艺传承不断代。浙江作为非遗大省,拥有24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71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彰显了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保护体系的完善还体现在生态性传承上。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6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7个,如浙江象山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等,让非遗在特定文化空间中自然生长。国际视野下,我国44项联合国非遗名录项目稳居世界首位,昆曲的典雅之美、龙泉青瓷的温润之美成为中华文明的世界符号,印证了非遗保护的“中国方案”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法律保障则为非遗传承筑牢根基。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实施,标志着非遗保护从政策引导转向法治护航,为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的存续提供了制度支撑。“这些工作共同构建起非遗的‘立体保护网’,让文化根脉在现代社会得以存续。”周和平说。

非遗之“根”,深植于历史文献

非遗之“根”,深植于历史文献的土壤中。中华民族“以文载道”的传统,使浩如烟海的古籍成为非遗技艺、习俗、智慧的“活字典”。从西周至春秋时期《诗经》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上古歌谣,到北魏《齐民要术》里详细记载的酿酒、制曲工艺;从唐代《茶经》中“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的茶道精髓,到晚明《髹饰录》中“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漆器技法,古籍以文字为载体,将口传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传承、可研究的文化基因。

国家对古籍的保护,本质上是对非遗“文化DNA”的抢救。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13026部典籍,203家

“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认定,让先秦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明朝《天工开物》等承载非遗智慧的典籍得到妥善保存。以《酒经》为例,宋代朱翼中记载的“冷泉酒法”,不仅是酿酒技艺的历史见证,更成为现代黄酒产业追溯工艺源头的重要依据。绍兴黄酒的“活态传承”,正是古籍记载与当代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齐民要术》中的“浸米、蒸饭、发酵”步骤,至今仍是黄酒制作的核心工序。这种“文献实证+活态传承”的双轨模式,让传统技艺在文字中找到源头、在实践中保持生命力。

文献与非遗的关系,更体现在文化记忆的深层关联。明代《兰亭修禊图》所描绘的曲水流觞雅集,既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也映射出古代文人的生活美学,与今日绍兴“兰亭书法节”的活动遥相呼应;北宋《蚕书》中关于养蚕制丝的记载,不仅是技术指南,更串联起江南丝绸文化的千年脉络。“这些典籍文献不仅是静态的文本,更是打开非遗宝库的钥匙,唯有通过阅读,才能破译其中的文化密码。”周和平表示。

阅读经典,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

当古老典籍遇见现代生活,非遗传承迎来了创造性转化的新机遇。“我们要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通过大量阅读经典,汲取古人智慧,推动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非遗时代价值,展现非遗的时代风采,不断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周和平表示。

水乡社戏。

当下,我们为什么要重视非遗,传承非遗?周和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传承非遗,是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强调非遗保护,既有利于培育文化自信,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大禹祭典”,作为华夏集体精神图腾,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弘扬“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又如“水乡社戏”,以高台教化的形式传递越地人民奋斗不息的精神内核,其蕴含的“敬畏自然”“团结奉献”等价值观,有利于凝聚社群认同。

大禹祭典。

与此同时,传承非遗,是为了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遗作为与乡村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种资源要素,许多项目植根于生产生活,立足于民生福祉,有千百年的生产历史。绍兴不断“活化”“诗化”绍兴黄酒、花雕、酱制品、铜雕、绍兴菜、茶叶、中医药以及戏剧曲艺等非遗项目,使之与旅游业、商业深度融合,走出一条融合发展新路。通过实施“美丽非遗乡村行动”,各种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和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为乡村生活添色,为共同富裕助力。

传承非遗,也是为了助力相关产业振兴发展。“非遗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要大力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使其进入当代、进入生活,为提高人们收入、提升人们生活品质作贡献。”周和平说。

“天下黄酒源绍兴”,近年来,绍兴坚持传承与创新共融、保护与发展并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黄酒产业高地和黄酒文化中心。

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推广和经典诵读,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贡献。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