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104国道东蒿段建设工地,吊机林立,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以中交一公局集团绍兴104国道东蒿段项目团支部书记兼安全部部长武炳天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员工忙得脚打后脑勺。
武炳天是河北人,今年27岁。这些天,他认真检查设备及参数,在合理安排休息的前提下保证施工的进度,不怕苦不怕难,规划安全资金使用、应急物资准备、风险告知牌设立……昨天中午,他顶着烈日值班,汗珠滚落脸颊。“施工安全方面存在两大难点,首先占用越东路车道同时不能影响交通,其次是要兼顾周边河网,确保安全、环保两不误。”武炳天说。
武炳天巡查工地安全。
104国道东蒿段将连接西侧山会高架路,“Z”字形新国道从越城东湖至上虞蒿坝只需20多分钟,比原来缩短近一半时间。
最近几天,104国道东蒿段改建工程迎来重大节点——绍兴港互通主线桥18#墩右幅0#块完成第二次浇筑,全高9.5米,第一次浇筑高度为4.5米,第二次浇筑高度为5米,总浇筑混凝土方量达1227.7立方米,相当于半个泳池水的体量。
“既高又重”的工程难度系数很大,怎么办?武炳天入行5年,此前在贵州、山东等地参与工程建设,克服过各种天气、地形等不利因素,保障了高墩安全。这次他更没有掉以轻心,凭借经验和责任感,筑牢安全防线。
团队里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绍兴104国道项目是一支年轻的队伍,35岁以下青年职工占比超过70%。
年轻人的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面对大体积混凝土温控、复杂钢筋绑扎精度要求高等挑战。项目团队年轻人们利用知识用上了“秘密武器”,采用“分层浇筑、智能温控”施工工艺,并全程监控混凝土“入模”温度,确保浇筑质量符合设计标准。
年轻人能成为“安全卫士”,背后还有一颗“智慧大脑”发挥关键作用。工程进度实时反映在大屏幕上,动动手指实时控制,年轻人对这样的智慧操作上手很快。记者了解到,104国道绍兴东蒿(越城段)改建项目采用的智慧建设管理系统,同样是由一个年轻人组成的团队研发。这是一款结合工程特点和现场需求定制化构建BIM模型和建设管理业务的平台,集征迁、进度、质量、安全、计量、领导驾驶舱等三维场景功能于一体,集成各标段智慧工地数据,实行档案无纸化管理和电子化自动归档。项目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有效实现对工程设计后续服务、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全面数字化综合管控,形成省内重大线性工程数字化管理新模式。”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王宏超 文/摄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