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9年到2017年,上虞百万围垦者在广袤的虞北海涂,顶严寒、踏坚冰、迎狂风,开展声势浩大的“大围涂”。与大自然展开的这场长达48年之久、关乎生存与生命的治江围涂人民战争,最终向大海要来了34万亩的发展空间,用汗水和坚韧筑就了这一海上传奇。
这部围涂史诗的历史档案,如今被保存在上虞区档案馆内。无论是文书档案,还是科技档案,抑或是陈列室内的老照片,都记载了这段艰苦卓绝的围涂史,展示着一代又一代上虞人民的“围涂精神”。
奋战滩涂,众志成城。图为76丘围涂场景(工地一角)。
上虞围涂的5个“最”
走进上虞区档案馆内的上虞围涂史迹陈列室,一张张老照片仿佛时光传送机,将人送回上虞围涂的48年时光里。
百余年前的钱塘江,凶猛异常,泛滥的潮水对沿岸百姓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上虞北部濒临钱塘江入海口,虞北地区临江滩涂时聚时坍,沿岸居民饱受水患之苦。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曹娥江出海口3次向东摆动,靠近百沥一带约70千米浙东海塘大面积塌江,急流汹涌的大潮惊涛拍岸,浊浪排空,使虞北老垦区(原南汇)盐业场整个坍塌,几千农民抛家别园背井离乡,虞北百姓不堪其苦。大围涂,势在必行。
上虞区档案馆将这一历时48年、向大海要土地的壮举概括为五个“最”:
围涂最早的是69丘。1969年12月14日,上虞崧厦、沥海(现隶属越城区)等沿海11个公社3万多围涂大军,在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指挥下,开始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围涂大战。在16天的工程期内,3万民工投入战斗,完成围涂3500亩。初战告捷。
围涂最难、用时最长的是74丘。1974年10月,上虞动员全县所有公社13万民工,在15.8千米堤塘线集中会战,围垦土地3万亩。当时盖东段一条宽204米大通(潮流沟),8次围堵未成,后调集上万民工,历时月余,终在第9次抢堵成塘。
围涂投入民工最多、战线最长的是76丘。1976年11月,全县征集民工15万,修筑堤塘22千米,围垦土地5.5万亩。
围涂面积最大的是96丘。自1996年10月至1998年3月,分3期施工,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围涂面积达6.18万亩。
围涂技术最先进、工程投资最大的是世纪丘。世纪丘工程采用“先促淤,后围堤”方法,截留南股槽,进军中沙岛,开创上虞围涂新的历史。
艰苦卓绝的围涂战
在上虞围涂史迹陈列室入口处有一张泛黄的照片,只见数不清的民工肩挑背扛,在一望无际的海滩上筑堤围丘,场面热火朝天。
“其实我们当时亲历的,远比照片上的要艰苦多了。”参加过79丘、80丘、81丘3次大围涂的上虞区盖北镇农民陈百盛说,当时围涂靠的是最原始的纯人工方式。他回忆,上虞围涂多在冬季,这时潮小,潮位较低,便于施工。当时海滩上每天成千上万的人群,手拿铁耙、肩挑土箕、背扛沙袋在劳作,有青年、壮年,甚至有稚气未脱的少年,以及两鬓斑白的老人。
“冬季的海边特别冷,早晨,洼地上常结着薄冰,人赤脚走在上面,刺骨的寒意从脚底心传上来,只有不断干活,才能抵御寒冷。”陈百盛说,那时候,身体是冷的,心却是火热的,因为想到的是虞北百姓的希望。
那么多人在滩涂上奋战,晚上住哪里?陈百盛用“食宿荒滩”四个字来形容。一张黑白照片显示,几位工人正在用茅草搭建围涂指挥办公室和宿舍,搭建所用的架子也以竹子为主。20世纪90年代留存下来的老照片显示,指挥部是茅草屋。一位参加过83丘、84丘围涂的上虞区崧厦街道居民说:“20世纪80年代,围涂工程逐渐向外拓展,多数人选择住在工地上,房子是茅草盖的,几个人住一间。”他介绍,选择盖茅草屋,一是节省成本,二是建造速度快,但是保暖性没有泥墙屋好,而且海边湿度大,茅草屋里常常湿冷交加,住久了是非常难受的。
记者在翻阅档案时发现,当时留存下的科技档案也可以看到人工痕迹,手绘图纸、各类报表等均由专业人员手动完成,但每一张图纸上的线条、标注等不输电脑绘图。翻阅这些仿佛散发着油墨香的纸张,似乎能看见茅草屋内,技术人员在微弱的灯光下,正徒手绘图和造报表。
直到1991年,从围垦91西半丘开始,持续了22年的围涂人海大会战,终于被机械化作业替代,上虞围涂翻开了新的一页。
围涂一线上的业余宣传队。
永保安澜的“水上长城”
围涂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强风和巨浪双重冲击下,海塘多次面临危机。
1974年8月20日,13号强台风携天文大潮袭击海塘大堤,情况危急。数百名干部群众不顾自身安危,第一时间上堤抢险,一次次以血肉之躯对抗滚滚潮水,多处缺口反复填堵却依然以坍塌告终,但广大围涂群众不屈不挠,想尽办法,最后靠外围筑堤,减弱潮势,才成功合龙缺口。在厚重的围涂档案中,一代代围涂人前赴后继、在暴风雨中守护千里海塘,凝结出了以“尊重科学、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折不挠”为核心的“围涂精神”。
杭州湾上虞经开区。
2017年5月21日,上虞海涂,随着2辆大型工程车辆将100多吨块石相向倾倒在世纪新丘六标段的龙口之上,上虞海涂围垦史上的最后一丘——世纪新丘,历史性地完成了合龙,这也标志着上虞近半个世纪的围涂史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40多年,近百万人,在寒冬腊月,以血肉之躯,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从事着同一项劳动,不愿屈从命运的安排,希望通过不倦劳作抵达梦想彼岸。
今天,漫步海涂岸线,能挡百年一遇海潮的标准海塘,犹如一道永保安澜的“水上长城”,为杭州湾上虞经开区乃至整个虞北大地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站在上虞版图最北端的新围岸线上,嘉绍大桥的雄姿和对岸远山举目在望。身后,杭州湾上虞经开区内厂房林立,一个以高端制造为主的现代产业新城正在崛起。
走在百沥海塘上,一座庞大的雕塑群伫立江边,展示着百姓抗击灾害、改造自然的围涂场面,令人血脉偾张。这一刻,塑像与档案馆里的照片和文字融为一体,栩栩如生地呈现世人面前。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王敏霞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