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东西”拾趣

2025-05-03 07:34

来源:

单小燕

小时候,很爱看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剧中精彩纷呈、好读好玩的对联让我爱不释手,其中有两副对联我特别喜欢,过目不忘,直到今天仍然铭记在心。一联是:登楼望南北,走路吃东西;还有一联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南通洲,北通洲,南北通洲通南北。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很惊讶,原来普普通通的“东西”有这么多戏法好变。

待到年岁渐长,所知渐丰,越来越惊叹于“东西”的百变神功了,它几乎是我们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既可以指物,也可以说人,既可以做中性词,也可以连贬义词,还能够接褒义词,甚至还可以做无实际意义的语言过渡……可以说,“东西”这个词到底该怎么解释必须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不然真的难以下定论。这么有意思的一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东西”一词始于东汉,清朝龚炜在《巢林笔记》中有记载,当时都市之盛首称东西两京,即西京西安和东都洛阳。不管是做生意的商人,还是买货物的顾客,都喜欢去这两个地方,非东即西,相沿日久,就以“东西”来指代货物了。

还说,皇帝也对此发生过疑问。北宋神宗有一天心情大好,忍不住想考考身边博学多才的变法大臣王安石,于是问他:“爱卿啊,你倒说说看,集市当中百姓为什么都说‘东西’,而不说‘南北’呢?”王安石自然知道前朝的旧事,但没那么说,略一思索,他回答道:“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日出日没的一天就是他们从事生产的所有时间,一切收成皆来源于此。而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又从西边沉沉落山,这一东一西之间就包含了人们所有的财富,所以物品又用‘东西’来代替了。”闻听此言,神宗不禁佩服于王安石敏捷的才思,更欣慰于他心系黎民百姓的那一份忠诚。

关于“东西”,南宋理学家朱熹和他的朋友盛温如之间也有过一次有趣的对话。某日,朱熹巧遇朋友盛温如,对方正提着篮子上街。朱熹问他上哪儿,盛温如回答说:“买东西去。”喜欢逗趣的朱熹故意说:“难道不能买南北吗?”盛温如即答:“不是不能买南北,而是装不了。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金类木类的我这篮子能装;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这些我这篮子咋装的了呢?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朱熹听后哈哈大笑,连称“在理在理”。因为我国古代把“五方”与“五行”对应起来,东南西北中,分别对应木火金水土,火和水是自然现象,土到处都是,只有木和金最受老百姓重视,所以就把两者对应的方向连在一起合称“东西”,来指代一切有用的物质。

“东西”一词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实也有虚,聊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吧。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