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偷顺送借买”

2025-05-03 07:34

来源:

钟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乡村,物质并不充裕。那时,只在过年的时候,小孩子才有新衣服穿,平时穿的则是缝缝补补的旧衣。

但放学后的时光,小孩子自由又肆意。尤其是男孩子,一玩起来就像脱缰的小马,在追逐打闹间,衣服上的纽扣不知不觉间“消失”,他们也不会把这“小事”告诉忙碌于田间的父母。待到衣襟散成两片破门帘,“偷顺送借买”的说法就像麦芒般扎人。

一颗纽扣称“偷”,仿佛身上的衣服是偷来的,这让每个孩子都难以接受。两颗纽扣叫“顺”,暗指趁人不注意拿走的,比“偷”好听一点。三颗纽扣是“送”,但那时送的多是不要或用不上的东西,还是难免会被小伙伴笑话。四颗纽扣为“借”,当时借衣服穿再平常不过,甚至有人穿着借来的衣服去相亲,但也不怎么光彩。最让人骄傲的是“买”,五颗纽扣齐整锃亮,象征着体面。

我永远记得那个暮春的黄昏,我的衣衫上挂着两颗残扣,第三颗只剩半粒碎齿,像豁了牙的老妪。七八个野小子围成圈,争辩我该归作“顺”字辈还是“送”字营。青石板上拖长的影子越逼越近,汗珠子砸在露趾布鞋上,洇出深色的花。

忽然一双小手拨开人群。阿英一手拿着针线,一手握着碎布头里翻出的几个纽扣,灰的蓝的,圆的方的,动作麻利地穿梭,眨眼间,我衣服上的纽扣就“齐全”了,虽然颜色、形状很不般配。那一刻,阿英用她的纽扣,为我在“偷顺送借买”的评判中,拘回了一份孩童的尊严。

大伙一时愣住,我也从慌乱中回过神来。阿英和我同住一个台门,瘦瘦弱弱,与我年龄相仿。但她性格内向,从不与我们这群调皮孩子玩耍。记忆里,她像是“留守儿童”,现在回想,或许是知青的女儿。不知谁喊了句“老二媳妇”(我在家排行老二),哄笑声惊起,阿英的脸霎时红透。又羞又恼的我回拳砸向起哄的那个浑小子,两个人扭打在一起,等小伙伴把我们拉开时,都已鼻青脸肿。这一架,意外让我和阿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后来,我在全区小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奖,奖品是一件湛蓝色的T恤衫,领口处的拉链缀满了银色小齿,要是把每个“牙齿”都当作纽扣,那可算得上是“高级货”了。这在当时堪称豪奢的奖品,却成了我的心病——母亲向来偏爱大哥,若被她瞧见,定是要我拱手相让。思来想去,我趁着暮色向阿英求助。起初,阿英不同意,我再三恳求,她才勉强答应,但要求我绝不能告诉任何人,我郑重许下诺言。

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几个月后的一天,阿英突然被她母亲接去了城里。一切发生得太过仓促,阿英毫无准备,只在墙上匆匆留下五个字:“衣服带走了。”仿佛一个未完的故事,留在了那面斑驳的墙上,细碎的针脚穿过岁月,将温暖与祝福永远缝进了时光里。

前些天经过服装店,看见模特身上缀满水晶扣的精致礼服。玻璃橱窗倒映出我不再年轻的面容,恍惚又见那个咬线头的姑娘,用五彩纽扣为我拼凑体面的黄昏。那些或借或送的纽扣,在记忆里比橱窗中的所有水晶都耀眼。因为它们缝补的不仅是破旧的衣襟,更是一个少年在贫瘠岁月里,最珍贵的自尊与温情。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王慧勤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