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翻山越岭的实践课

2025-05-01 13:36

来源:

走进钱江源,山间的凉风带来清新的空气,我不由深深地吸上几口。“快看!路边有白鹇!”顺着叶发门手指的方向,一只约莫80厘米长,翅白面红的鸟进入了我的视线。“真的和科普馆里的标本一模一样!”我远远观察着它的样子,努力回忆它的习性——生性机警、胆小怕人。

叶发门带着我蹑手蹑脚地从它身边走过,看到我们后,白鹇很快钻进了林间。“山里情况多变,我们既要保护好动物,也要保护好自己。”走进树林,叶发门随手拿起了一根半人长的树枝对我说,“树枝是我们巡护过程中最实用的工具,兼具探路、支撑、防护等多种功能,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三条腿。”

这里戳一戳,那里拨一拨,跟着叶发门,我开始了探路练习。“别小看这些落叶,每一处都要用木棍探清楚。”叶发门说,“一些蛇类就喜欢栖息在这种地方。”

“林子这么大,我们的巡护路线要怎么安排?”大半个小时后来到一处分叉路口时,我好奇地提问。叶发门回答:“一般情况下,泥土裸露在外的长路段大概率会是动物或人活动的轨迹。我们主要沿着这些路段巡护。”叶发门表示,不过这仅仅是基础巡护路段,他们还要根据开化县公安局和乡镇生态警务站提供的大数据,针对部分区域进行重点巡护,“现在的巡护很‘智慧’”。

一个小时的巡护,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捕兽夹。然而,实践课并没有到此结束,叶发门告诉我:“巡河也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之一,钩地笼上岸是必备技能。接下来我们学习这个技能。”

拿上登山钩,穿上橡胶鞋,我们来到小溪边。放好一个小地笼后,我进入小溪开始了新的学习。“抛出去手就放开,不要抓住绳子。”“登山钩可以抛远点,能钩上地笼就行。”半个小时后,我的上衣几乎湿透,才勉强掌握了钩地笼技能。

半天的学习下来,我感觉十分疲惫。“生态巡护就是这样,不但要掌握各项技能,还得吃苦耐劳。”叶发门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成就感。他说,我这次练习的强度远不及他们的日常巡护。而这样的日常巡护,他们两三天就要开展一次,“不为别的,只希望家乡的山更绿,水更清。”

(内容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