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绍兴,一湾清溪先是缓缓流淌而来,在水波的摇曳里,一只乌篷船在街巷间缓缓穿过,船尾是一位划船的老人,卷到膝盖的裤角被用力的小腿撑地紧绷,有些脱色的短衬敞开着,被风吹起而露出里面洗的发白的背心和黝黑的脖颈。在《故乡》中,鲁迅写到“只见城四面,皆是水,水色与天色交波,晚晴云树,摇曳清波就仿佛融为一片的天地。”小小的乌篷船承载着绍兴人温柔的情怀和独特的温馨——女人在河边洗衣打水,男人在河上打鱼撑船,儿童在河的两岸嬉戏打闹,每当夜晚来临,纸窗透出的微光里是家人团聚的温暖,烟火辗转,不过餐桌火烛旁的笑语不断。至于河畔,只剩船下的粼粼波光。
陆游,徐渭,王羲之,鲁迅,等名人更是为山水绍兴的文化建设锦上添花。陆游的茅屋小而荒凉,科举的失意,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重重挤压着它的房梁,他的诗你一定背过,但是他的苦你却只能从这间陋室中理解冰山一角。徐渭的故里人称青藤书屋,书屋南边的天井里,植了青藤,留有一方水池。厅堂被一道白墙隔开,向南的墙面上是徐渭头戴逍遥巾的半身画像。两边则是他自拟的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至于王羲之的书圣故里的屋檐下,细长而笔直的青石巷,古韵中透着浓浓的墨香,墙间的裂缝都似书圣入木三分的凌厉笔锋。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名人故居被时人保留保护,岁月在青砖上留下斑驳痕迹,更在墓碑上刻下不朽的传奇。柔情水乡遍布各类大家故里,诗意贯穿绍兴各种文化作品。形形色色的文化交织贯穿,以山水绍兴为基,高筑时代的象牙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有着文化之邦,名士之乡的绍兴用相当丰富的非遗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个在绍兴久住的人们。每一个绍兴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定有一条一眼望不到头的河流,纵横古今,跨越儿时暮年,连接着每个离乡的绍兴人的心。他们有自己的三观,有自己的文化素养,无论在何种境遇里都能做到不卑不亢。
当时代不断变迁,白驹过隙,绍兴虽慢却在沉淀中发展奋进。那条河水日复一日的流淌,将新时代带进千家万户,将旧社会的蝥虫剔除。正如木心先生所言“无骨的江南不只苏州,有骨的江南当看绍兴”。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和人流不息广场,躲进铺满青石板的小巷,一碟茴香豆,一碗绍兴黄酒,漫步曲水流觞间。在绍兴,人与回忆并存,人与社会并进。寻一片心灵净土,访名士故魂,感残存宋韵。
作者:肖锦(绍兴文理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