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30年没见,野生华北豹能否再回北京“老家”?

2025-04-30 09:54

来源:


30年没见,野生华北豹能否再回北京“老家”?

华北豹。带豹回家专项基金供图

■本报记者 赵广立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植树活动在北京房山区窦店镇窦店集体林场拉开帷幕。一群大小朋友弯着腰铲土造坑、培土围堰、提水浇灌,一个多小时后,1500株栓皮栎树向阳而立,为这里的春天添了一抹新绿。

这不是一般的植树活动,而是一场名为“共橡自然、迎豹回家”共同行动(以下简称“共同行动”)的启动仪式。这项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林学会指导,北京、河北、山西三地林业绿化部门联合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带豹回家专项基金等社会力量开展的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有一个令人神往的目标——欢迎华北豹“回家”。

华北豹,国际上又名中国豹,是唯一 一个仅生活在中国的豹亚种,其模式标本采自19世纪的北京。对于“有北京户口”的华北豹而言,北京是它的“老家”。然而,这只曾经在燕山与太行山间自由驰骋的漂亮“大猫”,已从北京山林中消失了整整30年。

为什么是栎类乔木?赵中华向《中国科学报》解释说,一方面,栎类的橡子可以为狍子、兔子、野猪等华北豹的主要猎物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栎类森林的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也有助于加快生境廊道的修复,进而为华北豹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

栎类是北京地带性的乡土第一大树种,是改造栖息地的“最优选择”。“一株高大的栎类乔木能够给近500个生物提供栖息地。”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金莹杉介绍说,栎类乔木是一个自肥性树种,栎林下会长出很多蘑菇,能改良土壤土质,对地下微生物的培养非常有利。

接下来,栖息地的连通是“共同行动”的核心。北京林学会秘书长曹吉鑫表示,“迎豹回家”面临的关键问题在于华北豹现有栖息地“有很多斑块、缺少连通性”,且生态承载力相对较低。因此,后续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开展“林下补栎”。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林下补栎行动由三地联动开展,系统性解决因公路、城镇建设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形成完整的生态廊道和足够大的栖息地范围,进而支持华北豹种群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解决了栖息地破碎化问题,华北豹就有机会在畅通的生态廊道下自然扩散回京。

此外,华北豹的猎物是不是够丰富,也是“共同行动”格外关心的问题。据了解,在猎物种群管理方面,三地将系统监测狍子、野猪等种群动态,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保障食物资源稳定。同时,三地还将加强野外巡护和执法,运用卫星追踪和红外相机等技术实施个体监测,并采取手段减少人为干扰,促进种群交流。

没有截止时间的项目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早在2016年,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CFCA)就牵头推动了名为“带豹回家”的开放性社会公益项目,期待通过采取必要行动,让消失的华北豹重新回到北京。根据设想,“带豹回家”分3个阶段——找到豹子、找到归路、带豹回家。

项目启动后,CFCA广泛发动学术科研机构、公众志愿者、社区、基金会和政府部门等,通过红外相机野外调查、走访调查等方法,寻找华北豹现存种群,勾画华北豹种群扩散的生态廊道。但第三阶段要实现“带豹回家”,CFCA认为“非常难”,因为人不能干预自然规律,必须让豹在自然状态下扩散回京才算成功,并须“以监测到母豹在北京繁殖成功为标志”。

“这一阶段需要10年,也许50年,也许更久。”CFCA官网写道,“因此,这个项目不设截止时间。”这也使得京冀晋三地联手的“共同行动”被赋予了更多使命感。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作者: 编辑:冯古川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