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越州曾经有这样一位知州。他爱民如子,为民请命,郡人安其政。在他离任的时候,百姓争相投牒借留。那么,他是谁呢?他又有哪些治越的故事呢?
翟汝文(1076—1141),字公巽,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翟思曾两度越州为官。他自幼聪慧好学,以“风度翘楚,好古博雅”而远近闻名。登进士第后,初为礼局编修官,除秘书郎,于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月,以显谟阁学士、中奉大夫知越州,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正月离任。在任两年多,颇有作为,深受百姓敬重和爱戴。
他为民请命,奏请朝廷减赋。当时越州的财赋负担十分沉重,翟汝文深知百姓疾苦,上奏酌情减免,“浙东和预买绢岁九十七万六千匹,而越乃六十万五百匹。以一路计之,当十之三。望将三等以上户减半,四等以下户权罢。”在奏疏没有得到朝廷批准的情况下,翟汝文就冒着被治罪的风险减了越州的部分赋税以及鉴湖官租,结果受到贬秩二等的严肃处分。他问心无愧,甘愿受罚。
他守城讨贼,保卫一方安定。建炎二年秋,杭州陈通叛乱,翟汝文唯恐祸及越州,亲自出马治兵,并亲制檄文讨贼,“翟公慷慨流涕,于是士皆思奋。”由于布置得当,“惟浙东之师不少挫,贼凛然知惧,故城中吏民及寓居士大夫悉赖以全。”其实,在陈通刚开始叛乱,秘密遣人结交台州仙居、天台县魔贼俞道,越州新昌县魔贼盛端才、董闰,约定同日起事时,翟汝文就设计将两州贼众全部捕获诛杀。由于杭州叛军没有响应,很快便被剿灭,翟汝文也是立了功的。
他改善设施,确保百姓便利。据南宋姚宽《西溪丛语》、清代徐承烈《越中杂识》记载,邻近府治的轩亭临街大楼,被五通神占据。有一天,翟汝文的车驾刚到候轩亭,突然间一阵妖风将他随行的伞盖刮飞,悬挂在亭子的栏杆上。有人说,可能是亭神在作祟。翟汝文不信邪,当即令人将亭上的神像全部拆除。后来为了方便民众饮酒,又将轩亭改建成酒楼,名为“和旨楼”,兼作酒库使用。翟汝文在繁华地段轩亭改建酒楼、酒库,实为顺应越州酒业发展的需要。宋政和四年(1114),宋徽宗敕改禹祠(今大禹陵)为告成观。翟汝文作三清像于正殿,因设醮祭。又作真武像,尤极精致。说者谓得天人粹温之气,而阴威肃然。初建殿于西北隅,后移殿于西庑下。
他爱民如子,视百姓如父母。他重建漏泽园,安葬无主尸骸。漏泽园,专门负责安葬家贫无以葬者以及一些客死他乡的旅人,实际上就是政府提供的免费公共墓地。两宋之际,社会动荡,不少地区的漏泽园渐趋荒废,但绍兴城南的漏泽园不仅得到较好的维护,其规模还进一步扩大。南宋初,翟汝文和通判朱璞重建了越州的漏泽园,命山阴县收集四郊无主尸骸入园,所葬者数以千计。
话说于琳为本州防城保甲,尽忠职守。建炎初,于琳随浙东安抚使讨伐陈通,战败被俘,陈通欲刺面降之,于琳骂不绝口,宁死不屈而遭杀害。翟汝文束槁招魂,哭而祭之。
在府山东麓、宝珠桥附近曾经有一座悯孝祠,祀孝子蔡定。会稽人蔡定的父亲蔡革,因受牵连而坐牢。蔡革年七十,依法可赎罪。蔡定多次要求代父坐牢抵赎父罪,但官府始终不答应。蔡定走投无路,决定以自己的死,换父亲的生,在建炎元年(1127)写下其父不应受罪的申诉牒与自己的墓志铭,放进自己的衣衫内,自投府河而死。此事被翟汝文知道后,就释放了蔡定的父亲,并出资安葬蔡定。其后,官府还为蔡定立了祠,称为悯孝祠。
翟汝文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离任越州时,百姓争相挽留,“迨去相率投牒借留”,留下“用事精当”的佳话。后来,官府将翟汝文增祀于府山清白泉之侧的贤牧堂,与范仲淹等贤牧良守共享祭祀。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