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水柔·山峻·风骨存

2025-04-23 10:38

来源:

绍兴,是调色盘上那一抹灰。有别于黑的冷然,也不似橘的热情,它是一种坚硬的,又沾染一笔温柔的,有余地的灰。

未来绍兴前,我想象它该是陆游笔下“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的闲适江南,闭眼浮现的是“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温柔画卷。但真正走进这座古越之城,我感受到的不止小桥流水,更是斑驳岁月,铮铮风骨,沉淀的文化和一种别样的从容镇静。

山长青,水长白。绍兴东湖的山水最能体现绍兴柔中带刚的特性。“漫步长堤上,宛若镜中游”这是诗情画意的绍兴东湖。暮春三月,携友游湖,沿着湖畔行走,柳絮轻风,流水低吟。揽月桥上可听桨橹浅唱,东湖题匾下可赏宋代点茶。茶筅击拂,轻云渐生,浮沫不散。茶艺师以茶膏为墨,茶沫为底,绘就了一幅水丹青。其间可闻袅袅茶香,那是一旁的老爷爷在抄一锅春茶,平铺着安定和闲适。茶画典雅,茶叶松香,我感受到了一千多年前宋人追求的雅致风尚。

走过揽月桥,沿着小路往里,便是白玉长堤,相传清末名士陶浚宣在湖上筑堤为界,始成此景。白玉长堤的千叶窗里藏着阳光,它分割了空间,窗外是河,窗内为湖。湖中有船,星罗密布。江南水乡不乏船只,但乌篷船却是绍兴特有的。坐上一艘“三明瓦”,听橹声欸乃,霞光水波在船夫的桨橹下缓缓漾开,船载着我们穿梭在石桥下。这些古桥是有记忆的,那一条条黑色的裂缝和深厚的苍苔沉淀着历史的风霜,它带我穿越了时空,我仿佛看见鲁迅、孙中山在长堤漫步;感受到陶成章、徐锡麟在此商讨革命时迸发的昂扬激情。

穿过石桥,映入眼帘的是千仞峭壁,险峻怪石。这崖壁仿佛浸染了英雄气概,看起来是那么严肃、凛然。山的巍峨,水的柔情相互交融,历史记忆,名士风骨蕴含其中,形成了独特的东湖风光。

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中可见绍兴坚柔并济的特色和沉淀的文化历史,横亘在小镇上的古老街区和狭长里巷可感文人墨客的文化风骨。

乘公交,至鲁迅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身着长褂、手执香烟、眼神坚毅的鲁迅先生石刻,望着石刻,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脑中久久回荡,心中一凛,不禁感叹先生风骨。

走在鲁迅故里的青石板路上,踏进一座座陈旧的宅院,记忆里中学时期读到过的书中场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印记:吃茴香豆的孔乙己、课桌上的“早”、被罚抄书也要看的“社戏”、给予少时鲁迅乐趣的“百草园”……这里是鲁迅念念不忘的故乡,是鲁迅创作的泉源。

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右侧,纪念馆内陈列着许多鲁迅的手稿和物件,在这展馆内,我看到了毅然决然、弃医从文的鲁迅,看到了投身革命、以笔为剑的鲁迅,看到了爱憎分明、毫不妥协的鲁迅。先生的气节精神不止充斥在绍兴的文化环境中,更是刻在我们民族灵魂中的。

沿着青石板路行走,相距八百米便是青藤书屋。笔走龙蛇,狂放不羁的书法道尽了徐渭一生的坎坷。“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怀才不遇的悲愤,形单影只的孤寂,这些强烈的情感都被他诉诸笔端。他的画、诗、书法都倾诉着他的情感,带给我心灵巨大的震撼。

绍兴这座古老的越城,沉淀着千年的文化,汇聚着无数名士。木心先生曾道:“有骨的江南当看绍兴。”我觉得绍兴的风骨就在这名士气节中。执笔为剑、傲骨不屈的民族脊梁鲁迅;勤于治水、利民无私的圣人大禹;狂放不羁、藐视权贵的天纵英才徐渭;放浪形骸,书写魏晋风骨的王羲之;以“心”为宗、倡导“知行合一”的一代大师王阳明,还有爱国诗人陆游、巾帼女英雄秋景……名士气节、文人风骨存在于绍兴的任何一个角落。

绍兴不止是青砖灰瓦、烟雨画船的江南水墨画,更是积淀着深厚文化和文人风骨的博物馆。一艘船、一条巷、一块砖,都承载着古越精神。

作者:刘佳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