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进皋埠街道的“仁本颐养院”,一幅幅老有所依的暖心图景映入记者眼帘:阳光洒满庭院,几位老人正围坐在绿树下对弈;一旁的活动室内,一群老人正通过巨幕投屏设备观看电影,笑声此起彼伏;健身中心内,老人们正愉快地使用智能康复设备锻炼身体。
78岁的特困老人王阿柱刚做完晨间健康监测,护理员轻声对他说:“血压正常,今天食堂有您爱吃的肉包子。”王阿柱是孤寡老人、常年独居,如今入住养老机构后,不仅可以享受每日三餐营养配餐、免费吃、免费住,还可参与书画、手工等兴趣活动。“这里比家还热闹,连指甲都有人帮着剪!”他笑着说。
“仁本颐养院”有110个床位,目前居住着80多位老人,其中二楼的“一院供养”专区内,居住着33位特困老人。近20人的专业护理团队每天为他们开展全天候护理,定时为老人翻身、按摩。
“我是一个人住,以前在家总担心突发状况,自己对付不了。现在有专业团队的帮助,心里踏实多了。”原本家住陶堰街道的陶邵全老人说。
“一院供养”模式是越城区对特困群体的兜底性保障探索。特困人员涵盖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近年来,越城区通过专项摸排,整合财政资金、优化安全监管、建立民主管理机制,推动特困供养机构从“保基本”向“优服务”升级,利用“一院供养”对特困老人进行集中照料,将分散在多个敬老院的特困老人集中到特困供养机构,实现供养机构少下去、供养水平提上来,解决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偏小散、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仁本颐养院”是越城区“一院供养”模式主要实施平台,该养老院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000多平方米,内设仁本居家养老中心区域、残疾人之家区域、供养区域、寄养区域,配有活动室、多功能室、助浴室、餐厅、洗衣服房等配套设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仁本颐养院”不再仅仅服务皋埠街道的老人,通过民政部门的统一摸排、调度,来自越城区陶堰、东浦、灵芝等各个街道的老人陆续喜迁新居,入驻“一院供养”专区。“仁本颐养院”院长俞伟翔告诉记者:“通过‘共建民办’的模式,养老院在硬件和服务上每年都有固定投入和提升,目前养老院已经组建起一支‘金牌护理团队’,对老人开展‘一人一档’的精细医养管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里成为全区特困老人的‘幸福之家’,成为越城弘扬社会公德、展示精神风貌的窗口。”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整个楼层的“一院供养”专区内,有双人间、单人间等不同套型,居室宽敞明亮,应急呼叫系统、全方位监控系统、常用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原本居住在陶堰养老院的丁汉云、陶邵全老两口在入住这个“新家”之后赞不绝口。“住得好、吃得也好。服务人员每天帮忙打扫房间、每餐都有3个菜,不仅吃住免费,我们两个人每个月还能拿到400多元零花钱,前几天,养老院还组织我们一起外出踏青春游,日子过得很舒心。”丁奶奶说。
特困人员是社会最脆弱最困难的一个群体,现在由政府出资集中供养起来。个体命运的缺憾,在惠民政策帮扶下得到了填补。“‘一院供养’模式是针对特困老人推出的集中供养探索,通过自主选择,原本分散在各个街道养老院的特困老人目前已经集中居住在‘仁本颐养院’和市社会福利院两个机构。特困老人的养老、助老方面,越城区已逐步形成‘集中供养+居家辐射’的全覆盖网络。”
越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养老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对城市温度的考验。实施“一院供养”之后,更多越城的特困老人迎来了有尊严、有温度的幸福晚年,这不仅是民生保障的“兜底工程”,更是共同富裕的“暖心实践”。特困老人的每一张笑脸都是对“老有颐养”承诺的最好回答,也成为幸福越城的全新注脚。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