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近制定政策,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一优秀群体加速成长,希望能在“十五五”期末,使上海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总数翻番,达到2万家以上。日前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相关情况。
不少条款将实现“免申即享”
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为此,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结合上海发展实际,制定《上海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围绕6个方面20条举措,助推上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化解惠企政策“看不懂”“难落地”问题,《若干措施》中有许多条款将通过“免申即享”方式落地。具体来说,政策制定时,就有意减少“定性描述”,增加“定量指标”,相当于为衡量企业是否符合支持条件画出清晰的标尺。进而,借助政府的公共数据,政务系统就可以用“数据跑路”代替企业“申报跑腿”,自动完成判定,最终让企业简便快捷地享受政策红利。
在国内,上海是最早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的城市。2011年以来,全市已涌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6万家。作为中小企业的中坚力量,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重要的贡献者,过去两年,上海专精特新企业营收年均增长7.6%,5000多家企业的净利润增长超过20%。目前,这一群体贡献了全市七成以上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均研发强度超过10%,每家企业平均拥有知识产权44.8项,超过八成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成长
《若干措施》最大的亮点,就是拿出真金白银、真刀真枪的举措,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提供激励和支持。
为推动企业上规模,政策用一系列举措引导企业沿着“小升规、规转强、强转股、股上市”的台阶步步前进。其中,首次升规入统的企业,最高可获50万元奖励;连续两年产值/营收增速超20%,最高可获50万元。为支持企业上市,上海将借助国有资本构建1000亿元基金群,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直投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改项目,上海将给予贴息和融资租赁补贴,特别重大的项目最高支持额度可达1亿元。
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进入高能级创新赛道,也是此次新政的重点。《若干措施》提出,将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参与新基建,创建国家和市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申报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应用场景推荐目录,申报“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政策支持。
为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练好内功,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上海将推出若干专项行动,包括质量标准品牌赋值行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科技成果赋智中小企业专项行动等。另外,政府部门还将支持这些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打造“3公里中小企业服务圈”
通过多层次的政务服务,包括降低成本和精准赋能,夯实企业成长土壤,也是此次政策的核心内容。
《若干措施》提出,优化企业服务机制、服务供给、服务方式,特别是要建立考核机制,对专精特新发展进行绩效评估,夯实责任。同时,上海全市范围内,将打造500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站,遴选1000家中小企业服务星级伙伴,构建起“3公里中小企业服务圈”。
在降本方面,针对数字化转型,上海将对企业购买数字化服务,予以最高30%的补贴;针对融资成本,将设立4000亿元“专精特新贷”,予以最高30%的贴息,并实施“专精特新专项担保计划”;为支持企业通过专业服务解决问题,政策将结合服务金融,予以最高30%的补贴。此外,针对电、气、水等使用成本,政策也逐一提出具体的降费措施。
政策生命力在于落地。除了引入“免申即享”之外,上海此次还创新编制《若干措施》“企业版”,立足企业视角,略去面向政府部门的条款和要求,抽出最具体的惠企政策,包括具体内容、申请方式、支持手段等,“组装”成企业看得懂、方便用的模块。未来,上海还将每周设立专精特新专属服务日,送政策上门、送服务到家,解决企业困难和诉求。
(据《文汇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