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蚜虫哪里逃!绍兴这位“AI同事”太牛了

2025-04-23 17:11

来源:

“AI同事”名片

柯桥区农业水产技术推广站测报员李瑜:

农业智能眼镜是我的一名“AI同事”,它如同一台“农田CT机”,可以代替肉眼,在农田里精准地找出4类病虫害。我的新同事“上岗”一个月,就成功识别了数百亩农田中的病虫害问题,大大提高了病虫害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及时为农户挽回损失。

记者亲历体验

15秒揪出7只蚜虫

“我刚刚下地,它就帮我逮到了一群蚜虫!”4月9日一早,记者在柯桥区柯岩街道路南村的一片农田里,见到了农业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测报员李瑜和他的“AI同事”。见到记者到来,李瑜一边演示介绍,一边把眼镜戴到记者头上,迫不及待地展示起这名田间调查“新帮手”的真本领。

乍一看,这名新助手不过是一副AR(增强现实)眼镜。眼镜前后两端用两根绑带连接,可以稳稳地固定在头顶,两侧的镜腿则配备了4个小巧的模块。尽管两个镜片比常规眼镜片略厚,但整副眼镜的重量仅约400克,轻巧便携。

记者一戴上这副“黑科技眼镜”,就发现眼前绿油油的麦田瞬间就蒙上了一层“科技蓝”的滤镜,用右手食指在镜脚触控区轻轻一拨动,立马跳出了田间调查的六大场景,隔空喊上一声“小麦蚜虫调查”,就自动开启了田间调查。记者缓缓扫视了一圈麦田,仅仅过了15秒钟,这名“AI同事”就用“火眼金睛”从稻田里揪出了一群蚜虫,耳边还传来语音播报:“已识别到7只蚜虫,请确认上传。”记者用肉眼搜索被标记出来的有蚜麦株,苦心寻找了一番,才在小麦苗根部发现了4只不足芝麻大的蚜虫,而另外3只仍处于幼龄阶段的蚜虫,不仔细看根本难以发现。

今年3月,柯桥区农业水产技术推广站引进了这台“AR+AI”技术融合的农业智能眼镜,集成语音助手、图片识别、聊天服务等功能。目前,该眼镜可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蚜虫、赤霉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4类病虫害,小麦蚜虫系统调查、稻飞虱普查等11个场景进行自动智能识别,而且操作简便,即便是初学者,经过半小时的培训就能快速上手。

“我眼中的AI同事”

有了它,彻底告别“数虫苦”

“稻田侦察兵”,这是李瑜给眼镜取的“昵称”。

“过去查蚜虫,工具一大堆,又是放大镜,又是记录本,还得趴在地上数麦苗,一小块田要蹲半个多小时,现在戴上眼镜看一圈,数据直接到后台了!”李瑜介绍,传统田间调查采用人工取样法,通常两三人一组深入农田,在每个点位随机清点出100株小麦,通过肉眼寻找并记录有蚜株数和蚜虫数量,再由人工根据百株蚜虫数量计算出虫口密度。如今,测报员无须再趴在田间地头,只需戴着这副眼镜站立扫视,喊一声“确认”,精确的数据就“飞”到了后台。“传统人工调查需2人耗时三四十分钟才能完成1亩地测报,有了它,单兵作战仅需10分钟。”李瑜兴奋地说。

就在同一时刻,在5公里外的区农业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办公桌前,站长王董兴的电脑屏幕上正实时跳动着全区各个测报点收集到的信息。他打开田间可移动智能监测调查工具后台管理系统,带有地理坐标的“虫情快报”立马跳了出来。

“有了眼镜就能看见每个蚜虫的‘身份证’,你看,这张图片上密密麻麻的蓝色标记就是蚜虫,总共30只。”王董兴指着屏幕上的图片说道,这些肉眼很难察觉,但通过眼镜就能精准定位,而且相较于人工测报更为及时、精确,一旦生成“病情报告”和防治建议,能在第一时间送到农民手中,帮助农户及时挽回损失。

“有了这一双‘火眼金睛’,彻底告别眼睛酸痛、腿脚酸麻的‘数虫苦’日子了!不过,这名‘AI同事’的工作时长一次只有40分钟,要是续航再久些就好了。”李瑜笑道。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马冰雪 编辑:杨洋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