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明 中)
添砖加瓦“外婆家”
“时光飞逝,但我记着外婆家曾经拥有的貌相气质:它有一溪活水,水边可戏,游鱼可数;它有一脉青山,山上伐薪,青峰可咏;它有一片沃野,野中稼穑,稻香可闻;它有一缸冬酒,酒樽不空,欢欣可醉……于我而言,早已把所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都视为自己的外婆家。”每当赵卫明将告白一次次落笔在大地时,总禁不住双眼噙泪。
这些年来,他辗转诸暨10多个乡村,与他的团队添砖加瓦,在纸面、舞台、荧屏、网络等空间“重建”一座座具有艺术质感的“外婆家”,因此获得了多重的身份。
除了媒体人、民协人,作家、编剧、导演、驻村艺术家,他被学者、华师大教授仲富兰和浙江大学教授骆寒超不约而同地誉为“乡愁间行走的说书人”,更多的诸暨父老乡亲则自豪地称他为“我们的外孙”。
怀揣炽烈情感,肩负文化自觉,赵卫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醉心于文化在地场景营造,为外婆家振兴带来了新的精神面貌,也引来了众多媒体的报道,以及建德、常熟、大丰等省内外同行的参观取经。他与自己的团队多次获得省市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从一个人的外婆家,到行走全域外婆家
“我的外婆家洋湖,两河夹峙,三.山雄屏,良畴千顷,风物茂盛,人物辈出,传奇纷呈,滋养出别样的风情。我身上流淌着的血液,有一半源于洋湖旷世化育。我对于详湖的感情之深之炽,那是游鱼念深渊、飞鸟思故巢般的雄浑与强烈。”
奇山异水打草稿,赵卫明在那本为它量身定做的多媒体读物《口耳间的洋湖》自序中,曾留下过情深意重的自剖。
这是一本在当下“艺术乡建”热潮中,还不多见的奇特读物,它集纸质书、电子书与有声书为一体,在多重欣赏空间建构起了另一座洋湖外婆家。图书甫一亮相,引来追捧,并于当年度获得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
因此,由于这本书以及书中书外搭建的故事场景,许多人知道了洋湖与赵卫明的特殊关系。
事实上,正如作者所说,他早巳把涌动着乡愁的农村,无一例外地当作了自己的外婆家,令他魂牵梦萦。
一方面,在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合力下,农耕文明赖以存在的村落、遗存、旧迹和象征的人物纷纷消亡,悠久的文化记忆随时面临掉链危机。另一方面,脱贫攻坚给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生活带来历史性的进步,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父老乡亲们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渴望。
现实、困惑、责任,驱使着赵卫明以外孙的身份介入艺术乡建,以文化的自觉融入乡村振兴。
与五池镇红枫岭村结缘,缘起于一次赵卫明带领团队进村采风。深藏大山深处,却掩饰不住山村独占大自然之美,以及纯朴的民风。他与会员们一起,搜集故事,创作曲艺,推出了一台《快乐老家红枫岭》综艺晚会,吸引大量游客进山观赏。此后连续几年,“快乐老家”成为该村“吸睛”村晚品牌。
与姚江镇姚公埠村结缘,缘于一段赵卫明绵延多年的不了情。由于陆路交通兴起,一直占尽货通三江之便的古码头姚江村迅速衰落。曾经在此创作过全国广播剧金奖作品《水龙谣》的赵卫明,始终牵挂着这个村落的兴衰和乡亲的生活,多次进村,创作电视电影文学剧本《东江弯弯》、情景剧《砸碑》等一批形象生动的作品,为村招魂,替村吆喝。
与牌头镇同文村结缘,缘于赵卫明一腔奔突于胸的英雄敬仰。在大革命时期,该村先后走出了我党早期杰出领导人张秋人、走完长征的“三十六个女红军”之一的钱希均等一批优秀儿女。赵卫明几年如一日,翻土深耕,在创作出中篇有声纪实文学《红色婚恋》,五集广播剧《家国情》后,又编剧并执导反映张秋人参加水口山铅锌矿大罢工的微电影《黄牛阵》拍摄,成为爆款,获数十万点击……
粗粗算来,除了上述乡村常年累月的行走创作,赵卫明参与故事乡建、文艺在地场景营造的乡村达10多个,遍布诸暨。
从一个文本的讲述,到全矩阵演绎
在写作界,赵卫明是个颇具知名度的“拼命三郎”。仅以这三年为限,关涉艺术乡建题材和内容的,他出版了个人文学作品集或主编的作品集就有《乡里乡亲》《乡愁可依》《故事乡建》《口耳间的洋湖》《烽烟——埤中草根英雄谱》等多部。
一直以来,满腔热情为故乡铸魂,为乡村立传的赵卫明,保持着一以贯之激情,悄然间又经历着艺术形态的蜕变与转型。在他的文艺在地场景营造中,人们欣喜地发现,微电影、情景剧、舞台剧、歌曲、沉浸式故事,甚至编导大型情景综艺晚会数台,以一种全矩阵文艺新形态出击。
一种变化,源于赵卫明对艺术乡建的认知。在他看来,在地创作,顾名思义,在限定的地方创作。它既是重要的艺术创作路径,也是艺术乡建的重要形式。作为一个基层艺术工作者,深入乡村、扎根人民,把作品写在家乡大地上;另一方面,从艺术乡建维度出发,必须遵循传播规律,切中人民喜闻乐见的兴趣点,实现文艺传播的有效到达,才能发挥文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的审美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中,赋能乡村振兴。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新的讲述,新时代期催生新的文艺样式,置身乡村,赵卫明感知“为时”与“为时”的脉动,以文学内容为IP,衍生出了其他形态的文艺作品。
(赵卫明(右二)和团队采风民间故事中)
为乡村放歌,赵卫明一口气为姚么埠、红枫岭、大樟树下、洋湖、江山沿、墨城坞等农村,创作歌曲《天生是个金刚种》《乡愁荡悠悠》《大樟树下有我家》《豪气养我头顶天》《一起嗨,牛陶汤》《金萧支队来诸暨》等一批歌曲。这些作品节奏流畅,充满泥土气息,很好在电台、网络传播,其中不乏作品获得了省市“五个一工程”奖、文艺政府奖,甚至全国奖。
为乡村塑形,赵卫明相继推出了一批“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作品。其中,广播剧就有《苎麻西施》《1963·发现枫桥》《战墨城》《水龙谣》《侠盗》《哪吒》等;情景剧则有《大树魂》《秀松别妻》《砸碑》《千钧一发》等;微电影就有《黄牛阵》《连心锁》和《共富村里选功臣》等。
综观这些不同形质的作品,赵卫明集编导于一身,情节各异,年代不一,却始终贯穿着一条创作原则就是:讴歌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人物鲜活,光彩夺目,强烈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诞生过他们的故事原乡,汇聚成一股推动精神共富的力量。
从一个外孙的独家戏,到全员外孙的大合唱
“我的故事故乡构建之梦,最初的开端,也许是因为一个人的外婆家情结。很快,一个个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们集聚过来。结果,洋湖成为大家共同的外婆家,并且诸暨的许多乡村都成为我们共同的外婆家。”追溯艺术乡建的渊源,赵卫明不无自豪。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怀揣乡村振兴的梦想和激情,赵卫明由一人始,很快在艺术乡建的大旗下,集聚起一支拥有文学、戏曲、摄影、设计、创意等人员60多人的文创队伍,常年穿梭在诸暨大地,收集素材,创作故事,编演戏剧,拍摄短片,设计LOG0,出版图书,相继问世了不少新质内容,以此为lP开发的衍生爆款,接驳传统根脉,传播风土人情,嫁接产业基因。
种文化,从“纸面”走进“地面”,故事故乡在“外婆家”展现出了它美丽又令人神往的生态。
而今,这种“故事乡建”的无形资产正被更多农民所珍视。赵卫明策划设计的地理标识性形象“洋湖萌娃”,被敏感的农民用之于藕粉、粉丝、薯条等农副土特产品的包装;而故事家们收集整理出来的故事,也被更多人记住的同时,让农民们用之于产品的讲述,也初尝甜头,故事传奇包装的当地产品“更能卖出个好价钱”。
更让广大农民惊奇的是,“前脚故事出去,后脚大批游客和艺术大咖跟来了”。
随着故事书、微电影、情景剧、新歌曲的源源问世,一批批受众寻踪而来。在这里打卡,用微信等社交媒体转述自己改编了的乡村故事,又转化为乡村文旅的消费者。
甚至受这股热潮的吸引,资本也接踵而至。来自湖州的商人闻声赶来红枫岭村,在这里投资开发露营基地。陈蔡古镇辟出了花海观赏基地,网红打卡。一曲唱响安华古镇,一碗牛陶汤卖火了这个三县交界处……
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的一些影视机构,从这些爆款中,看到了内容再开发的价值,纷纷提出改编影视与网剧的意向。
令赵卫明与他的团队兴奋不已的是,文化赋能,艺术助富,在他们一个个“外婆家”迅速成长为新传奇,发酵为更多的“外婆家”加入到乡村振兴的大合唱行列。
作者: 编辑:张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