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首儿歌的历史见证与越人迁徙

2025-04-22 14:20

来源:

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东西。以前读书,常有孩子赖学,于是有一首儿歌,题目叫《赖学精炒面筋,炒得藤藤韧》,现在再也没有人念这首儿歌了。曾经广为流传的儿歌,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这些儿歌都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民风,民谣甚至会影响历史,如东汉时有《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等等,所以以前朝廷对民间歌谣十分重视,经常会派人到民间釆风,采集民歌,通过民歌了解动向,诗经中“风、雅、颂”的“风”就是民歌,民歌一向有人收集、研究。

有些儿歌在长期的口头流传中,会失去本意,让人们不明白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其中《铁脚斑斑》就是。以前孩子没什么可玩的,有时就坐在一排,做这个游戏,玩得很开心,这样大孩子传给小孩子,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但是这首儿歌中为什么会出现“新官上任,旧官请进”这样的句子,如今无人知晓。总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这样的歌词,而且这首儿歌不只乡下流传,绍兴城里也有。本文结合越国历史、越人的迁徙,对这首儿歌作了解读。勾践灭吴迁都到山东琅琊,后来越国又被楚国占领,一部分越人又回到祖籍地也就是绍兴,勾践虽然把都城迁到山东,但越地仍然有人守着。这不是推理,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南下到越地,怕越人复国,所以立了碑,就是《会稽刻石》,他要改变越人的风俗。所以我认为《铁脚斑斑》虽然是一首儿歌,但反映了越人迁徙的过程。

d31db66a-8fd4-45e7-af04-04d3c453d03a

铁脚斑斑,斑过南山,

南山里曲,里曲弯弯,

新官上任,旧官请出。

这是一首流传于绍兴的儿童歌谣,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中作了记录,并作说明:“越中小儿列坐,一人独立作歌,轮数至末字,其人即起立代之。”称:“此本决择歌,但已失其意而成为寻常游戏者。凡竞争游戏,需一人为对手,即以歌别择,以末字所中者为定,其歌词率隐晦难喻,大祗趁韵而成。”

这首儿歌范寅的《越谚》没有收入,1990年出版的《绍兴市歌谣卷》也没有收入,但直到五十年前我们还常能听到,既有口头念的,也有多个儿童在台阶坐成一排以此做游戏,只是各地的念法有所不同,如有的地方是:“踢脚板板,板过南山。南山有会,离子岙官。新官上任,旧官请进。”但都是6句。而且除了绍兴越城区,上虞、宁波也有流传,文字各地略有出入,如:

踢脚板板,板过南山。南山里曲,里曲窝岗。新官上任,旧官请进。

铁脚斑斑,斑过南山。南山里曲,里曲弯弯。新官上任,旧官请出。

踢脚班班,班过南山。南山离枝,离枝拗梗。新官上任,旧官请出。

铁脚板板,板过南山。南山有礼,礼至窝岗。新官上升,旧官请进。

从字面看,这首儿歌的意思非常费解,不知所云,故被认作是“失其意”“隐晦难喻”。通过对照不同的文字,发现有几个词完全相同,即“南山”“新官”“上任”“旧官”。而“踢脚”与“铁脚”;“板板”与“斑斑”则是文字记录的不同,因为早先是口头流传,后来才有文字记载,同时,在流传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变移。那么从相同的文字、语音中能不能探寻其源头呢?

绍兴是古越国的中心,北部是平原,南边是山、有南山,这在《吴越春秋》和《越绝书》中多有提到。《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启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于越,立宗庙于南山之上。”即派使者在越祭禹,并在南山立宗庙。《水经注·渐江水》载:“又有秦望山,在州城正南,为众峰之杰……山南有嶕岘,岘里有大城,越王无余之旧都也。故《吴越春秋》云:勾践语范蠡曰:‘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南山,即秦始皇南巡后易名的秦望山,南山之阳就是秦望山的南面。勾践入臣吴国三年后,夫差要放回勾践,伍子胥阻止,说:“今越王放于南山之中,游于不可存之地。幸来涉我壤土,入吾梐梱,此乃厨宰之成事食也。”但夫差不听,让勾践又回到了越地南山,勾践后派范蠡在今越城区地址营建新都。

据《越绝书·记地传》:“允常子句践,大霸称王,徙琅玡,都也。句践子与夷,时霸。与夷子子翁,时霸。子翁子不扬,时霸。不扬子无疆,时霸。伐楚,威王灭无疆。无疆子之侯,窃自立为君长。之侯子尊,时君长。尊子亲,失众,楚伐之,走南山。”勾践经励精图治,终于伐吴成功,并将国都迁到琅琊。当下传到越王“尊”的儿子“亲”继承越王时,这个“亲”“失众”了,即国内不团结,从而“楚伐之,走南山”。在楚国的讨伐下,“亲”带了一些人离开琅琊后“走南山”,也就是回到越地“南山”。

由文献联系上面这首儿歌,意思也就可以理解了。即处在山东的越国在楚国的讨伐下,有一支越人向南撤退,他们一路靠双脚行走,走得脚底发黑,终于又回到山南的嶕岘旧都。那时在旧都仍生活着一些守土的越人,所以儿歌说南山有“会”,即两部分人在南山那里相会了。秦望山南面有一个个弯曲的山岙,就是“里曲”。从琅琊来的越人见过世面,于是当地的管理者让位给了他们,便有新官上任、旧官卸任。“请进”“请出”,是一个意思,都是离开原来的位置。

儿歌《铁脚斑斑》正是2000多年前越人流转的一个印记。由于越国的国力毕竟已不比勾践时期,最后越地还是被楚国占领,但民间产生了这首歌谣,并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联系绍兴城内塔山的传说,可知确实有一支越人从琅琊回到越地。塔山原名怪山,又名龟山。“龟山”自因其形状像“龟”而得名,“怪山”之“怪”又在何处?据《吴越春秋》,是“城既成,而怪山自生者,琅琊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故名怪山。”所以此山又名飞来山。然而山是不可能“飞”的,因而一定有一个来历。《越绝书》:“龟山者,勾践起怪游台也。东南司马门,因以灼龟。又仰望天气,观天怪也。高四十六丈五尺二寸,周五百三十二步。今东武里。一曰怪山。怪山者,往古一夜自来,民怪之,故谓怪山。”这段话有多层意思,既说这座山因为是飞来的,所以百姓感到奇怪,便称为怪山;又说“起怪游台也”;“观天象怪也”。这就给人以迷惑:究竟是因为这座山是飞来的“怪山”,才将“台”起名为“怪游台”?还是因为“观天怪”而起名为“怪游台”?会不会是因为先有怪游台,后将原来的“龟山”又称“怪山”?

一座山,可能会有形状怪、山中事物怪、有异人来此而怪、民间传说怪等现象,从而将山称为“怪山”。但为何说此山是“飞来”的?仅仅是“飞来”,而且还有一个起飞的地点,即从“琅琊东武海中”而来,为什么不说来自别的地方,偏偏是“琅琊东武海中”?这无疑是与勾践迁都琅琊有关。当越王“亲”带着一支越人回到越地后,原越都的龟山一带仍有居住的人,南下的越人中有一部分住在龟山一隅,再过数十年上百年,就会有传说,将此山附会成“琅琊东武海中山”,从而称其为怪山。

儿童歌谣也好,民间故事也好,越是费解,就越会有来历,像《铁脚斑斑》这首不止一地流传的费解儿歌,更不会没有产生的原因。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叶露洁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