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隐,芳草萋萋,时节倏忽之间便到了细雨纷纷、祭扫亲人的清明。
一抔土丘,一座坟茔,便是逝者永远的归宿。大概为了较为长久的纪念,不知肇于何世,不知始于何年,古人发明了石碑,发明了于石上刻字铭文,俗称墓志铭。
朝代更迭
墓志铭大不同
墓志铭的发展,与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息息相关。当今不少人并不知道的是,古代的墓志铭其实是放在墓里,墓外的人是看不到的,其所刻内容相当于现今的悼词。墓志铭又称作墓志、墓铭、墓记、圹志、圹铭等。而现在所谓的“墓志铭”真正的意义应该是碑文。
在传统研究中,常把墓志铭真正的起始年代定在汉代。绍兴市会稽金石博物馆馆长张笑荣介绍,墓志铭的起源,应属秦代刑徒墓砖,不过当时的文字简短,刻工草率,形式不一。到了汉代,立碑已成习俗,并有了一定规制,墓志铭结语多以四字韵语,与后来的墓志铭十分近似。魏晋时期废厚葬,禁止立碑。于是,地表之碑转而埋入地下,却促成了墓志铭的流行。埋志之风盛行,也铸就了隋唐墓志铭的高峰。另外,古代不少贵族为了防止墓穴被发现后遭遇盗窃,选择隐藏墓穴位置,就连外露的墓碑都不会立。考古发现许多早期的墓志铭都随葬在古墓之中,这种其实属于暗碑,竖立于墓穴外的称之为明碑。
记者了解到,一篇完整的、典型的墓志铭,是由序、志、铭三部分组成的。墓志铭的撰写者,分为墓主本人和他人。他人包括与墓主或墓主家族关系密切的各方面社会名流和墓主的子女、家人、亲戚。墓志铭是墓主的人生谢幕词,因其取材的原始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在研究墓主生平上具有极高的价值。
当然,墓志铭撰写的内容和形式在各个朝代也并不相同。如唐代的墓志铭,许多都由盖石与正文石两部分组成。从绍兴市档案馆馆藏的100多片宋代墓志铭可以看出,宋代墓志铭基本没有盖石,而且称谓“丰富”,墓志铭形制各异,文字短则寥寥不过百字,长至数千字。从明朝开始,墓志铭逐渐规范,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世系、姓名、爵位、籍贯、生平事迹。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的悼念、赞颂和评价,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墓志铭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有文史专家表示,墓志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当属于士族大家、社会名人的丧葬内容,普通百姓除非是书香之家,基本上很少会在过世后镌刻墓志铭,因此考古中如果在古墓内发现墓志铭,那么这座墓的主人身份多数不一般。从材料上来说,金、银、瓷器、石头等各种材料都被古人用来刻写墓志铭。
从绍兴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绍兴墓志铭的存世量比较可观,唐以前较少,两宋之后相对较多。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绍兴的宋代墓志铭的情况,早在2018年,绍兴市档案馆与绍兴市会稽金石博物馆联合出版了《宋代墓志》一书。“每一块石碑,都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绍兴市会稽金石博物馆馆长张笑荣说。
书法传承
墓志铭是重要载体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分为碑和帖。碑书通常有历代遗留下来的庙碑、墓碑、造像和摩崖等,它们无一不是碑刻书法的载体,除非自然、人为破坏,通常能完好地保存数千年。自汉魏以来,中国出土的墓志铭成千上万,其中流传的墓志铭书法也比较丰富,历代以来都有代表作,精品众多,其精良拓本也成为无数习书者的范本。
作为丧葬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古人的墓志铭,在撰写、镌刻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有实力的后人往往会花重金邀请一些知名的文人来撰写先人的墓志铭。如《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就是唐代文学家元稹为诗人杜甫撰写的墓志铭;《自为墓志铭》是明代文学家徐渭为自己所写的一篇墓志铭;当然到了近代,也有如启功这样的名人,自己提前写好了墓志铭。
一篇好的墓志铭,不仅内容是洋洋洒洒、饱含文采的“人生总结”,还需要由书法能人把文章书写成镌刻体,然后聘请好的刻工镌刻在碑上。因此,墓志铭也就成为碑书的重要载体之一,更是出现了不少令后人不断临摹的名碑。由于毛笔是古代基本的书写工具,而墓志铭的书写者又多为当时的高手,所以这些墓志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优秀的书法艺术品。墓志铭中,题额绝大多数为清劲圆润的篆体,也有明晰端正的楷体与法度谨严的隶书,正文绝大多数为楷书,也有隶书,到了宋代,还偶见行书、行草及宋代首创并因此而得名的宋体字。
“在庞杂的‘碑学’系统中,墓志铭是其中一个相对完整的子系统。如果说魏碑书法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大气、厚重、朴拙三个方面的话,墓志铭书法当然也同样表现着这三方面的审美特征。”著名书法家于明诠说。他认为,墓志铭书法方截峻峭、棱角夸张及结体的坦荡自然,既带有穿透力量的金石美感,又有结体的自然生拙和历史沧桑所造成的浑茫朴拙。“这就是碑学的‘金石气’,体现为一种天工造化、返璞归真、自然浑穆的老庄美学态度。”他说,墓志铭是研究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古至今,绍兴是天下金石之重地。许多名家名流,在绍兴大地上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墓志铭、摩崖石刻等。这些刻制精美,内容丰富的越中金石,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在我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就临摹了许多知名的墓志铭碑,特别是魏碑,更是令我受益匪浅。”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得者何来胜说。
在张笑荣开设的多家金石博物馆中,存放了许多唐宋的墓志铭拓片,特别是唐代的拓片,在书法艺术的基础上,还增添了装饰的艺术性。唐初至高宗时期以缠枝忍冬、卷云纹为主,纹饰简洁明快。武后时期,以忍冬、行云和花鸟为主,纹饰变得纤细繁缛。他说,安史之乱后,墓志铭的纹饰明显减少,变得粗率简略,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唐末。
字里千秋
墓志铭能沟通古今
墓志铭的研究,归根到底是金石拓片的研究,而金石拓片之美,一眼不足以为道,须观其字、看其形,考究其历史文化背景,才能略通一二。
2024年2月,嵊州市地方史研究者朱刚从《魏晋风度》一书中,发现了一张名为“大宋吴越国赵昭文墓志铭”的拓片。据悉,墓主赵昭文于北宋乾德五年(967)任剡县令,说明此时赡县已复称剡县,隶属于会稽府。而这个年份比《嵊县志》(修订本)记载的“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复称剡县”的时间至少提前了11年。为此,朱刚依据浙江省博物馆和权威书籍的佐证,证实了推断的准确性。这份墓志铭内容弥补了历代文献对嵊州县名变更记载的不足,引起了嵊州文史界的关注。
在2006年,嵊州市文物管理处征集到一块《唐故高府君(文漱)墓志铭》砖,根据这块唐代墓砖显示,唐咸通二年(861)唐末裘甫起义失败后不久,剡县已改称赡县,比《嵊县志》(修订本)记载的908年,提前了47年。可见,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墓志铭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甚至年代考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位于上虞区丁宅乡的上虞碑帖馆内,展示着两块唐宋时期的馆藏原碑。一块是唐元和七年(812)的《唐故张府君墓志铭并序》,此碑记载着张府君讳七,虽为官一方,然性好山水,乐处林泉,不求荣位,为人所敬。还有一块是南宋庆元年间的《宋南强夫妇鸳鸯墓志》,宋南强为江南宋氏始祖。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这两块原碑,馆内还收藏了位于丰惠镇南源村的宋咸淳四年(1268)的《刘汉傅墓志》,此碑为南宋理学家刘汉傅墓志铭,由其弟进士刘汉传撰写,王十朋曾孙、宋淳祐年间进士王元持填讳。这些墓志铭,对于研究上虞的碑帖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后人通过这些碑帖进行古今对话,能产生强烈的时空共鸣。
在绍兴市会稽金石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晋王羲之妻郗璿墓志》实物,以及全国各地80余位名家的题跋作品。这个《晋王羲之妻郗璿墓志》,正是王羲之夫妻共同育有八子一女的实证。
文史专家表示,研究碑刻中的墓志铭,不仅是研究地方文史,也是研究越地书法发展、风土人情的重要途径。古人用一刀一刻镌刻下了一个人的生命之诗歌,后人则在这一笔一画中,捕捉先人的那一丝一缕曾经留存于世间的痕迹。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