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每一个字,我都相信他是有灵的,我要对每一个字负责。”昨日下午,在越城区皋埠街道坝头山村的文化礼堂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解密》《风声》作者麦家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世界很大,书最大》的讲座,让听众直呼过瘾。讲座结束后,麦家又与现场观众展开热切交流,围绕创作心得、阅读感悟等话题畅所欲言。麦家喜欢绍兴,对绍兴有深厚情感,在这里自然也拥有一批忠实读者。大小粉丝把他团团围住,请他签名。以下是现场互动实录。
麦家接受记者采访。
问: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麦家:作为作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我的本分。我的责任是写好书,我就要把中国人的认知,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我们这5000年文明,通过我的故事、我笔下的形象输出。
其实中国有很多作家,为什么有的作家走得出去?除了运气,关键是你是不是认真地去思考人生,是不是认真地在书写故事。在文字面前我充满敬畏,我认真地写每一个字。我每天只写500多字,在电脑上打下每一个字时,都打得非常坚硬、锋利。坚硬到了让人惊叹的程度,大家口耳相传,这本书就会走得远。
我的《人生海海》这本书,一定意义上是写绍兴的。我的童年是在与绍兴一山之隔的富阳度过的。写这本书,我整整思考了3年。很多人3个月就写一本书。我写一本书要思考3年,要写5年,好像付出太多了。但事实上当这本书投放市场的时候,证明时间上的巨大投入又是值得的。这本书出版也就5年多,但发行量已经突破400万册。有的作家三五年当中写了30本书,30本书加在一起可能就卖出3万多册。怎么样让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走向更多的读者?其实没什么秘诀,秘诀就是要带着虔诚之心,尽一个作家的义务。我的每一个字,我都相信他都有灵的,我要对每一个字都负责。当我对每一个字都负责的时候,其实就是对每一个读者负责。
问:创作的本质、创作的根本关怀是什么?
麦家:文学创作就是关于心灵的。创作最根本的就是要用心跳声、脚步声去感染别人,让别人也脚步迈起来,内心跳起来。
写书的时候,从技术上来说,先是要讲好故事。讲好故事的目的,塑造人物的目的,就是要让他走进读者的视野。虽然每个人都在具体的生活当中,但生活其实是非常杂乱、平庸的。生活泥沙俱下、充满假象,一般人很难从生活当中去认清真相。作家、艺术家的作用,就是对生活提纯,把生活当中的一些真情、真理提炼出来,让读者去感受。就像一个物理学家发明一个物理公式、一个铁匠把一块铁打成一个可用工具一样,作家要让生活变得更加可认知,简单地说就是要对生活进行总结,让它走进读者心灵。
问:您以谍战作品出名,现在为什么走出舒适圈,转向写作故乡系列?您在写故乡的故事时,是否意味着与过去和解?
麦家:我写的《解密》《暗算》等谍战系列被广泛的认可,甚至也被很多人誉为“中国谍战文学之父”。当代商业谍战的影视剧改编,就是从我的《暗算》这部作品开始的。现在每年拍谍战片都有非常高的收益。如果继续写谍战,商业回报也是最高的。但是写多了以后,或者说你在这一个行业里面处于一种极高的地位时,其实也是极危险。当你手上的权力越大,风险也就越大。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在2010到2012年这3年当中,有很多人来找我,甚至是出高价让我为他已经写好的剧本署个名,我拒绝了。我感觉到人在这种环境中是很容易堕落的。我如果收了他的钱、签了我的名,是在利用我自己无形的地位糟蹋自己。这件事给了我警醒:要离开这个领域。所以我后来写了故乡三部曲。我想自我挑战,也想犒劳养育我的浙江大地。我想书写我的童年,回到我的故乡,把浙江的风土人情、历史变革写出来。今天看来我的挑战成功了。
问:绍兴越城文人辈出,有非常多的文学地标。如果请您向全国的读者推荐绍兴的文学地标,您会推荐哪一个呢?
麦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就在浙江。而说起绍兴文人或者说地标,谁敢不推荐鲁迅?
在我接触文学之前,鲁迅只是一个名字,不管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好,还是他的其他作品。在当时我并没有很重视。大概10年前,上海复旦大学一位研究鲁迅的专家郜元宝到杭州来,我们秉烛夜谈,谈到鲁迅,我至今印象很深。我们发现,鲁迅的书不能说每个字都是字字珠玑,至少一页书里面肯定有一句话,他说的和别人不一样。鲁迅的每一个作品的文体总是不停地在变化,《伤逝》是《伤逝》的文体,《狂人日记》是《狂人日记》的文体,这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把鲁迅作为一个文学英雄推举出来,这是中国人了不起的地方,说明我们识货。我会把我对文学、对作家最褒奖的词汇都献给鲁迅。
问:绍兴黄酒“冬酿夏熟”的慢工美学,与您持续20余年书写“故乡三部曲”的创作耐力不谋而合。这种地域性的时间智慧,如何帮助您在快时代坚守文学匠心?
麦家:不管是黄酒还是白酒,所有的好酒都需要有一个特殊的酿造过程。在酿造过程当中赋予的耐心越大,可能这个酒一定意义上来说就会走得更远。
这个道理和写作是一样的。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都有一个“技”。小说是一门艺术,“艺术”里面的“术”就是技术。技术就是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人家做慢工出细活,所以我是一直非常崇尚慢,我甚至说过缓慢是成功的捷径。
我至今长篇小说大概已经写了9本。我的写作经验证明,慢慢写,拿出耐心,我的才华就会展现出来。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被出版社催稿、有时候自己心浮气躁。速度快了之后,作品质地就变得很差。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有这种教训,我现在一天只写500字。我更多地在思考、在阅读,写作必须要像打铁一样的,要经得起锤炼,一榔头一榔头地打下去,而且一定要打到位。当你把这样的作品交给读者,读者才和你是互通的,他才相信你说的,他才读懂你写的。
问:绍兴这座城市诞生了鲁迅等文学巨匠,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无数创作者。作为浙江走出去的作家,麦家对绍兴的文学发展有什么建议?
麦家:绍兴是作家的圣地。我们崇尚这里,因为这里有鲁迅。鲁迅不仅仅是我们中国当代作家、现代作家的一个标杆、旗帜,他也是世界文学瑰宝。我刚才在讲座里面提到,我将对一个作家的所有褒奖之词都献给鲁迅。鲁迅都是值得,鲁迅都可以拿得下。我今天虽然也有点小名,但在鲁迅面前就是一个无名小卒。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接近鲁迅?首先要崇尚他,阅读他,带着敬意反复地阅读、思考,鲁迅可以让一个作家变成一个作家。如果你连对鲁迅都缺乏敬意,我相信你成不了一个大作家。因为你不懂得欣赏一个伟大的人品,不懂得欣赏伟大的作品。你连一个伟大的作品、人品都欣赏不了,你又怎么创造得了?没有欣赏力就没有创造,所以不要在鲁迅面前耍酷。现在有人以骂鲁迅为酷,这是很幼稚的。
问:您一直致力于推广阅读,像“麦家理想谷”“麦家陪你读书”等项目。在当下AI浪潮冲击下,您觉得应该如何引导年轻人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麦家:这个时代确实进入了一个科技引领的时代。AI的到来,是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一次彻底的革命。AI技术带来的冲击,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在AI面前,我想每一个人都没做好准备。在AI面前,预言未来也都是很莽撞的。
我曾经用ChatGPT在写作上进行尝试。它作为一门新的技术,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对关心写作这个职业的未来,这种尝试都是必要的。AI的写作能力是非常强的,以后会越来越强,强大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有一天可能真的超过人类每一个作家,但我依然会写作。因为写作和阅读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我的生活内容。我不能因为AI可以写出比我更漂亮的文章,写出比我更经典的书籍,就不写作。我依然要写作,要阅读。
问:您一直以来特别关注青年作家的“精神耐受力”,当代青年作家应该培养怎样的“精神耐受力”?
麦家:在今天这个场合,我就是非常相信读书。因为读书最起码能让你发现自己,知道自己,也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世界真是日新月异。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日光之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儿。人的变化其实并不大。如果变化有那么大的话,我们今天就不能看1000年前的书。我们生活方式和古人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的情感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鲁迅也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家。今天我们觉得他写的依然就是我们眼前的事情。因为人心没变,环境也没有大的变化,依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虽然在21世纪,什么都是新的,但人心还是原来的人心。人在精神层面、智慧层面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多阅读、多思考。
读者品读麦家作品。
人物名片
麦家,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浙江省特级专家。
1986年开始写作,出版有《解密》《暗算》《风声》《人生海海》《人间信》等6部长篇小说及中短篇小说、散文、剧本多部。其中,《解密》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风声》获第六届华语传媒文学年度小说家奖,《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人生海海》获第18届华语传媒文学年度杰出作家奖。作品被译成英、法、德等33种语言。《解密》《暗算》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是中国迄今仅有的两部收入该文库的当代小说。2014年《解密》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年度十佳小说”,2015年获美国CALA最佳图书奖,2017年被英国《每日电讯报》列入“全球史上最佳20部间谍小说”。同时,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暗算》和电影《风声》,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狂潮。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俞姝萱/文 见习记者 傅平航/摄 编辑:方嘉华